中国历史上最好大喜功的将领是谁?《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中国历史上最好大喜功的将领是谁

好大喜功是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好大喜功出自: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纵观历史,好大喜功的人物其实蛮多,比如隋炀帝杨广、明英宗朱祁镇。

隋炀帝杨广

至于好大喜功的将领,今天介绍三国蜀汉后期主要将领姜维。

姜维出生于甘肃天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时,姜维由于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后来成为三国蜀汉后期的主要将领。

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都以失败告终,由于谨慎行事,蜀国得以实现三足鼎立之势。诸葛亮去世后,继任的不管是蒋琬还是费祎都对曹魏采取守势,曹魏、蜀汉和东吴之间基本能够实现战略平衡,没有大的动作。但是到了三国后期,费祎去世后,姜维升任为大将军,逐步掌握了蜀国的军权,继续北伐事业。

姜维确实是好大喜功,北伐的频率甚至超过了诸葛亮,诸葛亮是七年间五次北伐,姜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年五次北伐,姜维的北伐基本上是败多胜少,极大地损耗率蜀国的国力。

《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说:

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世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读史,他对战国时期、刘项楚汉相争、汉武帝征伐匈奴、三国鼎立这些特定历史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非常向往。

他在不同的时期,对汉高祖和汉武帝都曾经作过评价。比较而言,他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可能还要更高一点。

为何汉武帝会出现在他的名篇中呢?

这主要是因为,《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外敌。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创作一个作品,把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战绩的、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写入诗篇,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毛泽东曾经如何评价汉武帝呢?1957年6月13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等人谈话时,评价道: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而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二帝,毛泽东认为他们只知道守成,“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日本已经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抵御日本侵略,是当时中华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当时,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的清涧县,天降大雪,面对雄浑壮观的雪景,毛泽东想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触发了创作豪情。

据《诗词为媒,毛泽东与柳亚子》一书,1936年2月7日晚,毛泽东奋笔疾书,创作了这首名篇:

皑皑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

1936年的中国,正值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汉武帝作为抵御外族侵略的封建帝王的代表人物 ,雄才大略。被写入了毛主席的诗词中。

汉武帝作为汉朝的第6个皇帝,共在位54年。他独尊儒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他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并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

汉武帝从16岁即位,在内政方面,限制诸侯结党,强化皇权。在军事方面,先后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率军出击匈奴,迫使匈奴残部迁徙漠北;他军事和说服手段齐下,收服了西南夷地区,成为汉的郡县。在外交方面,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强化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

在汉武帝的任期内,巩固了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富强的大国。

当然,也有许多历史学家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毛泽东更看重他开疆拓土,抵御外敌的历史功绩。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因循守旧,都不去追求建立功业,社会就不会进步。所以,“好大喜功”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坏事,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也就是看待问题要全面。

1956年2月,毛泽东听取国务院各部委工作汇报时说:

“好大喜功好像是坏事,历来骂汉武帝好大喜功,可不名誉哩。木船变轮船,马车变汽车、火车,都是好大喜功,不加区别地说好大喜功都不好,是不妥当的。”

毛泽东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也比较高。

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写下了批语: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另外他在不同的场合,还这么评价过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泽东的评价,和汉高祖刘邦本人的自我总结,其实也是相符的。因为刘邦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天下,主要是因为用人得当,用好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

关于项羽的败因,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放弃关中,心怀楚地;

二是放弃义帝,自为霸王;

三是自恃攻伐,不知师法古人;

四是欲以武力平天下。

1962年1月30日,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讲到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刘邦一听,赶忙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计谋……。我们现在有些党委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是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了。”

毛泽东在他发表演讲时,往往先从引经据典开始。他对中国历史研究非常深,善于通过讲一些历史典故,引发听众的深思,激发听众的共鸣,让大家能从历史典故中吸取经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