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一个自学成才的父亲,培养出两个震烁千古的儿
发布时间: 2023-07-17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洵作为《三字经》人物,并不是二十七岁才读书。但在唐宋八大家阵营里,他的文凭官职位列倒数第一。

这位堪称自学成才的老爹,六双儿女只活下来三个。大儿子苏轼的名声响亮,小儿子苏辙更是做到副宰相。

至于民间流传的苏小妹,不过是老百姓的虚构编造。她成亲后遭受夫家虐待,年仅十八岁便怅然离开人世。

三苏的才情,承载着多少坎坷和辉煌...

993年,西川大旱。

宋朝没有下调征粮额度,激起青城百姓的愤然反抗。他们扛着农具砸烂府衙,集结数万人的队伍攻占成都。

李顺册封自己为大蜀王,调兵遣将去眉州征缴军资。赋税和保护费有所区别,关键在于能否提供配套服务。

只有一份钱粮,眉州群众选择交给朝廷。

李顺的人马没有收到钱,纷纷亮出家伙围攻眉州城。眉州的青年也扛着农具,雄赳赳的登上城楼保卫家乡。

二十出头的苏序抓完药,急匆匆回家叮嘱母亲煎熬,看了看昏迷不醒的父亲,心情沉重的跑去城门前集合。

他在年轻人里颇有名气,入选过眉州十大杰出青年,眼下又被任命为小队长,负责配合西南角的守城官兵。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青城和眉山,相距二百多里。

两地的口音和习俗相近,以往逢年过节还经常走动。如今在叛与不叛间割裂,打上标签被撕扯出天堑鸿沟。

苏序想不通他们为啥反,就像他们想不通为啥不反,也不知千里之外的汴梁,宋太宗会选择镇压还是救济。

小苏!别发愣了!你爹不行了!

苏序火急火燎的赶回家,刚走家门口就听见哭喊声,顿时两腿发软瘫倒在地,心中万分悲痛却发不出声来。

邻舍被他的样子吓住了,担心哭不出来憋得背过气,只能好言相劝:你爹瘫卧多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啊。

苏序回过魂来放声痛哭,强打精神为父亲置办丧事。城外战事已经刀刀见血,城内的妇孺老幼们惶恐不安。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历时两年,朝廷彻底平定叛乱。

苏序在自家地里种稻谷,不考虑经济作物和盖房子。长年累月积攒丰厚存粮,遇到灾荒还能拿出来做救济。

很多人家靠救济粮续命,等到第二年丰收后来还粮,苏序面带微笑表示拒收: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没有人会嫌钱多,苏序却是个例外。

乐善好施自然人缘极好,人缘极好自然会心情舒畅。因果相生浸淫出的品性,经过时间酝酿足以荫佑儿孙。

苏序给大儿子办满月酒,几乎半个城的人跑来道喜,硬塞份子钱还连声祝福,搞得酒楼老板跑出去借桌椅。

隔壁是对办婚宴的夫妇,俩人都是三婚还广发请帖,在门口眼巴巴地等来宾,埋怨收到的礼钱不够订餐费。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往往是自己丢的。

苏澹、苏涣,老三叫苏洵吧。

苏序不敢置办满月酒了,担心把整座城的人都招来。他抱着小儿子轻轻拍打,总感觉比老大和老二更心疼。

史氏笑称丈夫有些偏心,毕竟两个大号又没有练废。儿子是她身上掉下的肉,还是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苏家三兄弟温良恭俭让,承袭着父亲的生命和品性。老苏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却对儿子们的教育抓得很紧。

大宋王朝日渐繁荣稳定,新生儿拥有新时代的属性,只需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步步扎实自然落于相应位置。

老苏的人生路已经过半,名声在外收到些做官邀请,然而缺乏内在学识支撑,只能做个洒脱到极致的散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庆历新学,朝廷广办院校(见秦岭一白.晏殊篇)。

五代以来的教育界断层,晏殊被贬后发现这个问题,邀请范仲淹来学校代课,创办宋初四大书院彰显效应。

新政策往往蕴含新机会,谣言却总是跑在真相前面。晏殊初衷是提升脱盲率,结果以讹传讹说成有望做官。

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有人半夜跑到老苏家里,想低价出让一个老师名额,要不是自己最近手头紧,给十倍价钱也不会忍痛割爱。

他已经替老苏做好职业规划,教点思想品德啥的没问题,苏序听完后笑着说道: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老苏明白这是个好国策,却担心再次沦为面子工程。他对本地领导没好印象,鬼知道他们会不会借机敛财。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别人裹着被子通宵排队,老苏坚决不去给儿子报名。读书不用过多花里胡哨,只需在安静环境里自己死磕。

苏洵光着屁股满院子跑,他还没到入学读书的年龄。俩哥哥表现得闷闷不乐,只能在破旧学堂里早进晚出。

如果算上天赋,教育显得更不公平。

苏澹和苏涣每次考满分,命题作文写的严谨而工整。老苏在俩儿子的刺激下,最喜欢参加的活动是家长会。

每种生活方式都不完美,老苏却是最接近完美的人。妻子出身大户知书达理,自己心胸宽阔换来超好人缘。

俩儿子的学业突飞猛进,苏洵应该也不会差到哪去,给小儿子办完入学手续,老苏凝望着蹦蹦跳跳的背影。

老三,你可别拉胯啊。

老苏,不爱去开家长会了。

他打量着苏洵的小脸蛋,明显和自己是同一套模板。为啥两个哥哥都是学霸,最像自己的小家伙是个学渣?

苏洵在学堂里早进晚出,对课程的理解水平挺透彻。一到考试写作文就不行,老师说体裁不符只能不及格。

你写散文干嘛,科举又不考这个!

老苏起初还想纠正儿子,发现像纠正左撇子般费劲。后来索性由他想啥写啥,只要能够用心读书就可以了。

每个人的天性五彩缤纷,成绩仅仅是一项参考指标。全民筛选需要共性标准,为此而抹杀个性真有点可惜。

老苏支持儿子自然成长,逐渐将老师训导当耳边风。老大老二适合科举选拔,老三不适合那就且从喜好吧。

苏洵,真的无比幸运。

有一天,老苏骑驴去乡下看戏。

半道上被官差紧急拦住,让他在物品签收表上签字,然后端过来公服和笏板,连声恭喜他俩儿子考中进士。

苏序放下酒壶道声辛苦,随手将朝廷封赏塞进布袋,说看完戏要去地里瞧瞧,等到晚上回家交给被监护人。

我靠,你是怎么做到无动于衷的?

老苏蹲在村头看完大戏,硬被乡民们拉到家里吃饭,左邻右舍跑来挨个敬酒,顾不上吃菜又喝的酩酊大醉。

他让小童去驴背取布袋,从一大堆牛肉里翻出通告,蹲在长凳上有感情朗诵,时不时打个酒嗝又从头念起。

醉中取告,箕踞读之毕,并诸物置一布囊中。

老苏感觉自己喝大了,让小童先把东西拿回家去,在乡民炕头睡到日落西山,才晃晃悠悠的骑着毛驴回城。

眉州城里已经炸锅了,众人笑称这个当爹的不着调,俩儿子考中进士的大事,怎么也得百八十席撑撑场面。

程老闻之,面诮其太简,惟有识之士奇之。

老三呐,快出来吃饭了!

苏洵正在书房里生闷气,他连个低阶秀才都考不中。瞅见俩进士在眼前转悠,怀疑父亲给哥哥们私下补课。

老苏还是喜欢小儿子,因为他的习性越来越像自己,尽管不擅长写科举作文,但学识和见解一点也不匮乏。

世界这么大,你要不要去看看?

苏洵抬起头望着父亲,丝毫没有嫌自己拉胯的表情,扭头再瞧瞧母亲和哥哥,感受到全家人的慈爱和勉励。

十六岁的少年走出家门,先把川蜀的道观逛了个遍,见闻和思想在糅合发酵,滋生汩汩清泉孕养天性喜好。

或许是继承父亲的豁达,或许是道家自然观的升华。苏洵抛开枷锁心意驰骋,就连写封家信也是简洁干练。

爹,我,打钱!

1027年,19岁的苏洵成亲了。

岳父是眉山巨富程文应,老程的儿子同样考中进士。当年大摆酒席招待乡亲,还吐槽过老苏完全不当回事。

苏洵和程氏组成新家庭,负面效应是被进士包围了。他的哥哥和姐夫是进士,现在连大舅子也是进士及第。

你是文凭洼地,不是学识洼地。

苏洵婚后继续游山玩水,经常登高望远来舒展心气。父母身体硬朗无需照料,老丈人家里的钱多到花不完。

程氏不催促丈夫考功名,多一个不多也少一个不少。大户人家小姐见识不凡,过日子注重品性而不是虚名。

苏洵每次回家钻进书房,整理在旅途中写出的文稿。翻开科举满分作文对照,感觉自己离及格线越来越远。

完了,这辈子恐怕没戏了。

生命,是一场小概率事件。

长子,早夭

长女,早夭

次女,早夭

程氏准备的一身身衣服,连续三个孩子都没机会穿。苏洵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甚至跑到成都的道观去求签。

他放下所有的诗书文理,仰望平和淡然的三清神像,祂们仿佛总是冷眼旁观,一切又仿佛难逃祂们的预料。

1032年,母亲史氏也病故了。

一次次见证生命的凋谢,便会明白活着是何其幸运。剥开世俗间的成功定义,怎样才算是不荒废此生年华?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