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及翻译?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何被评为中秋词第一,余词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及翻译

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何被评为中秋词第一,余词尽废

下周就是中秋节了,写这样的问答正当时。为了便于对照理解,现将此词照录于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能被评为中秋词第一,是因为这首词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没有其他可比的中秋词。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满最美好,故古人多有赞美中秋月的诗文。如白居易的《效陶潜体》之七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之语;柳宗元《钴鉧潭记》中也说钴鉧潭之美景“尤以中秋观月为宜”。但其中最著名的词作,必当属数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词牌名。该词原序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即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当时苏轼在政治上正处于因反对新法而受排挤打击的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感情深厚,但自从他主动请求放外任至此,已有六年未见子由了。他从杭州调到密州,本以为能和在济南的弟弟子由时时相聚,但现在到密州已有三年,仍未相见,这更增加了他的伤感,但他并没有陷于消极悲观。这首词表现了他由超尘思想而转入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词的上片从自己的角度落笔,写人望月。由问天入手,继写幻想乘风上天,最后归结为担心天上寒冷难以承受。由此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它,但又难以与之决裂的矛盾心理。而最后的“何似在人间”,则表明作者选定的仍是目前的现实。下片从怀念对方的角度落笔,写月照人。作者把“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现象,与“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沟通起来,从而领悟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全词涂上一层亮色。只要人长在,情长在,能共赏这一轮明月也就足够了。这使人们在聊以慰藉之后增添了一种对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总而言之,词的上片虽有“不能归去”之苦,却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片虽有“长向别时圆”之恨,却以“千里共婵娟”自勉,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乐观开朗的个性。

这首词以高度的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以及设法摆脱这种境遇的旷达胸怀。作者用丰富的想象与虚实结合的手法超越时空界限,脚踏人间泥,却神驰月宫,忽而人间,忽而仙界,任意驰骋。作者有意连用“仙典”,引用李白浪漫主义的诗句,更增加了全词飘飘欲仙的情韵。这首词把情、景、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而以抒情为主,景与理都服务于情。如“人有悲欢离合”一句,本是议论,但融化于全词之中不但不觉得生硬,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