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为什么被称为“名人故里”有什么典故?《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贡献大、能力强的胡宗宪没有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绩溪县为什么被称为“名人故里”有什么典故

提起绩溪县,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但是绩溪为什么会被誉为“名人故里”呢?因为这里真的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名人。胡适、胡宗宪、胡雪岩……这些人的大名,你肯定听过,他们都是安徽绩溪人。

胡适

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胡适的大名,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胡适,安徽绩溪上庄人。如今,在绩溪上庄村还有胡适故居。胡适曾在这里读书学习,还迎娶了江冬秀。后来,胡适成了国学大师、文化领袖。

胡宗宪

明朝抗倭名臣、兵部尚书

胡宗宪,1512年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村,一生英勇抗倭事迹,传颂至今。现在,在绩溪,还有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和胡宗宪尚书府。

胡雪岩

清朝一代巨贾、红顶商人

在绩溪县胡雪岩纪念馆,有大量的史料和文物,再现了一代巨贾,商道圣人的商海一生。胡雪岩的一生极为奇特复杂,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贡献大、能力强的胡宗宪没有入阁

胡宗宪未能成内阁阁员,唯一问题,不过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两个出生。第二,为官轨迹。第三,站队问题。第四,嘉靖的用意。

首先让我们正确认识一下胡宗宪何许人也,大多数人对他的认识都来自小说和电视剧,在文学作品中的胡宗宪,褒义居多,贬义也有,唯独很少有客观的认识,那么胡宗宪到底是什么人?

一句话评价: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体,一个精通官场权术,却保有一定初心,一个明白一切,却不得不装作不明白,一个努力的能吏,任何对他的评价用大帽子去扣都是不公平的,任何对他的评价用单纯的道德标准去扣都是不公平的。

他的贡献世所公认,光剿灭倭寇一项就足以标榜青史(不是清朝的意思,杠精太多特此备注)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东南一柱当之无愧,那么为何不能入阁,让我们一起说道说道。

1:二个出生

何为两个出生呢?这话的意思就是胡宗宪本人的家庭出身,还有胡宗宪在科举成绩的出身。

首先看家庭出生:很多人在固有思维中总会认为胡宗宪能当官必然是读书人出生,最不济也是士子阶层,其实不然,胡宗宪祖上是锦衣卫出生,正儿八经的皇家亲军子弟。在当时来说,属于军户,按照严格意义上讲,军户参与科举是非常困难事情,就算参与科举并且获得进士身份,在明朝文官那固有的阶级次序中也处于鄙视链的低端。虽然他的家族在当时已经是当地的强宗大户,世代读书,但是这层锦衣卫的出生还是时刻被人提起,并阻挡他入阁。

其次看科举成绩:胡宗宪嘉靖十七年,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是三甲同进士出身,就名次而言差不多是三百多名,有个表单人太多数不过来。其实吧这个成绩在全国范围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全国高考300多名,放在现在那是妥妥的精英人物,可是在明朝那个特殊年代,那个文官集团强调出生还有成绩和资历的地方,恰恰成啦胡宗宪不能入阁的原因,有明一朝有个传统,科举前三甲或者成绩优秀者才能有资格入阁,而他们仕途的起点会和大多数进士不同,那就是入“翰林院”做编修。所谓内阁供奉先入翰林院。没有入翰林院的人,想入内阁甚至做首辅那是难上加难。而对于同进士出生的胡宗宪,科举第300多名的成绩来说,入翰林院就是个伪命题。这也是他后来就算能力再强功劳在大也入不了阁的原因。

以上二个出生,一个是原生家庭出生,一个是科举成绩出生,二个出生都没给胡宗宪入阁的理由,就我个人看来这是胡宗宪不能入阁的先天原因出生不好!

2.为官轨迹

我们看看胡宗宪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1-胡宗宪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嘉靖17年1538年)

2-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嘉靖十九年1540年)

3-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

4-丁忧结束数年后历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继续地方官生涯)

5-嘉靖二年(1523年)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继续地方官生涯)

6-在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之时和赵文华关系非常好,因此和严嵩搭上线,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嘉靖换地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继续地方官生涯)

在江南地区平倭定祸,终成一代名臣,但是辉煌之后终究归于沉寂,因为严嵩父子倒台,胡宗宪也受牵连,终成文官党争替罪羊,最后赋闲,直到被逼死。

以上总结胡宗宪为官轨迹,我们可以看出胡宗宪从始至终,仕途生涯近25年,只有2年是作为京官在首都任职,其他时间全部都是外派地方。明朝是个奇怪的朝代,文官集团的归属和划分不光有党派之别,还有归属之别,做京官的天然有更多入内阁的机会,而作为外放官员的胡宗宪,想要入阁,天然又多了一层障碍。

3-站队问题

站队问题,就和出生还有为官轨迹问题一样严重,也是胡宗宪未能入阁的原因之一。我们都知道胡宗宪是能臣,干吏,可他同时也是严党成员,当时严党虽然权侵天下,可也是人人喊打的反面角色,在原本就有内阁首辅严嵩的情况下,在小阁老严世番也是工部侍郎的情况下,严党还怎么可能在内阁,有多的位置给胡宗宪,如果胡宗宪入阁,内阁权利平衡就会倾斜,这是嘉靖皇帝绝对不能容许的。

在严嵩倒台之后,情况就更糟啦,如果严嵩正常退休,严党还在,胡宗宪还是有入阁希望的,可严党被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如何还有入阁的希望?无论立功多大,政绩多好,入阁因为站队问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4-嘉靖的用意。

以上所有都是胡宗宪入阁的侧面阻力,但是还不能算绝对阻力,如果嘉靖皇帝要坚持,按照嘉靖的权威还有严党的摇旗呐喊,以上所有都不能成为胡宗宪入阁的障碍,其实最终的障碍来自嘉靖皇帝。

为何说来自嘉靖皇帝,其实通过一句名言: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黜”?我们就能了解为何如此!

终其一生,嘉靖皇帝眼中没有所谓的忠诚还是不忠诚,他关心的只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是否符合权利的稳固,是否符合国家的需要。

基于以上所有,他就有了三个理由不让胡宗宪入阁。

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嘉靖皇帝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即复杂又不复杂,嘉靖皇帝需要听话的人,而胡大人是怎么样的人?他是能做事肯做事也能有自己主见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做不了内阁大臣,为何,原因很简单,他有自己的底线和理想,就会有分歧,他做不到全盘迎合嘉靖的需要,这从他在改稻为桑政策施行中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不听话的人入阁,不符合嘉靖的需要。

是否符合权利的巩固:嘉靖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明白帝王之道的皇帝,那么帝王之道核心是什么?就是权利的牵制和平衡,平衡才是最稳定的关系,所以任何一任首辅大臣都有个不对盘的次辅,夏严时候是严嵩,严嵩时候是徐阶。深谙不能一家独大道理的嘉靖又如何会让战绩标榜,功劳巨大的胡宗宪入阁?如果他入阁,替代谁?严嵩吗?不可能,徐阶吗?也不可能所以他绝对不能入阁。要不就会有权利失衡的可怕结果发生。这绝对不能接受。

是否符合国家的需要:以上二点分别从国家层面和权利平衡层面分析了胡宗宪为何不能入阁,还有个主要原因是国家需要胡宗宪地方需要胡宗宪,原因吗,很简单,勾心斗角的官僚在京城大有人在,可是能主政一方,稳定地方,抵抗外敌的能吏很少,而胡宗宪就是如此一个能吏,也许他私德不行,也许他贪污腐化,也许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是他就是能办事,能做好事。这样的人,放在京城内斗是人才的损失,放在地方才是人尽其才。

于是基于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