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36位军事家:原定33位,后来增补3位,他们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11

“八一”南昌起义后,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几十年的风雨征程,这支部队历经红军时期的坎坷,八路军时期的磨难,直至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我军涌现出了多位文韬武略、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将帅。然而众多将帅中,有“军事家”称号的仅有36位。其实最初确定的有33位,后来增补了3位,构成现有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那么后来增补的3位军事家分别是谁?

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牺牲时年仅33岁

黄公略,1898年1月24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桂花乡高模冲。父亲黄秀峰,早年间未考中秀才,心灰意冷,在家中耕读自娱,并且在一家私塾中担任教书先生。黄公略有3个哥哥,大哥黄梅庄,为人奸懒谗猾,曾是蒋介石的走卒,后来被红军镇压;二哥黄星远,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后来因病回家,对黄公略影响很大;三哥黄麟四,早年夭折。

黄公略的生母原是黄家的丫头,后来被黄秀峰纳为妾室,所以在黄家地位低下,她经常教育黄公略要多为穷苦人家着想,这也为黄公略后来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础。黄公略7岁开始读私塾,在父亲的教导下很快学完了四书五经,又由于他聪颖过人,记忆力超群,3年后被父亲送入附近的峒山小学读书。后来黄公略又入永丰高等小学,在这里他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滋生出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愤恨。

永丰高等小学毕业后,黄公略遵从父亲的意愿回家教书,但他心不在此,加上大哥的挥霍无度,家庭日渐衰败,于是他投笔从戎,到长沙参加了湘军。在湘军中,黄公略深刻体会到了军阀的混乱作风,同时也认识到,要想为人民安身立命,必须建立起一支自己的军队。1922年,黄公略联合彭德怀、李灿,共同考取云南讲武堂,也是从上述的想法出发的。

1926年,黄公略因在北伐战争中表现优异,升任湘军第2师第30团少校团副。次年1月,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12月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领导的广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黄公略赴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担任副校长,随后和彭德怀、滕代远等人领导了平江起义。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一部分上了井冈山,而黄公略继续留在湘鄂赣边区发动农民战争。

展开全文

1930年1月红六军成立,下辖3个旅,共3000余人。黄公略担任红六军军长,政治委员本由陈毅担任,但他没有到任,所以黄公略成为红六军实际的军政主官。红六军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劲的红军部队。7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三军,黄公略担任军长,陈毅担任政治委员。后来红三军与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1军团,黄公略受毛主席和朱德直接指挥。

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黄公略率部英勇作战,屡建奇功。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技巧,当时人们将黄公略与毛主席、朱德、彭德怀并称为“朱、毛、彭、黄”。奈何天妒英才,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领导部队在东固附近的六渡坳,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空袭,因指挥部队对空射击以掩护第七师行进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方志敏:领导弋横起义,牺牲时年仅36岁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弋阳九区漆工镇湖塘村一个大户人家。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为家庭劳作,放牛、割草等成为他的日常功课。8岁时,方志敏入本村的私塾读书,后来私塾因天灾关闭,他又到临近的高桥严常新的私塾中就读,辗转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志敏对私塾中教授的八股文逐渐失去了兴趣,他有时间就读一些传播改良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书籍。

17岁时,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在这里,他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很快成为班级中的主心骨。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同时也波及到方志敏读书的弋阳县。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方志敏组织学生社团,利用空余时间聚在一起,阅读进步书籍,交流新思想,谈论国家大事,寻求救国良方。

1920年,方志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成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然而当时的学校由东洋系校长赵宝鸿把持,校政腐败,学生对此十分不满。方志敏对此也很愤恨,他带领进步学生们,调查、揭露了赵宝鸿一系列贪污学校公款的罪行。此举引起赵宝鸿强烈的反击,他不顾学生们的反对,公然开除了方志敏。

1922年7月,为了寻求救国良方,方志敏来到了上海,住在邵力子家中,并在上海大学旁听。在上海,方志敏不仅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还结识了他的入党介绍人赵醒侬。次年,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人回到江西南昌,参与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

1927年11月至1928年2月,方志敏、黄道、邵式平、吴先民等人在江西省弋阳和横峰两县组织了弋横起义,起义失利后方志敏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4月,中共弋阳县委成立,方志敏任县委书记,随后又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方志敏任团长。在对敌斗争中,方志敏勇于发动群众,重视瓦解国民党军,同时十分注重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所部铸成了一支钢铁红军。

1934年10月,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两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国民党军14个团,约7倍于红军的兵力,将方志敏所部包围在怀玉山区。本来方志敏已经突出重围,但是身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心系部队,于是又折返回敌人的包围圈指挥部队突围,不幸被俘。在狱中,方志敏坚贞不屈,于8月6日被秘密杀害,年仅36岁。

刘志丹:创建陕北红军,牺牲时年仅33岁

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少年时期在永宁山本县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当时在官僚和军阀的残酷统治下,当地人民生活贫困,现状十分凄惨,刘志丹对这些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然而当时的他无可奈何,只能发奋读书,以求将来改变现状,为人民谋幸福。1922年,19岁的刘志丹徒步来到离家七八百公里的榆林,考入了榆林中学。

榆林中学虽然是一所中学,但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陕北高原,这已经是最高学府了。当时的校长杜斌丞是一位爱国人士,他大力兴办教育,对榆林中学的教育工作十分上心,到处聘请名师,以求解放师生们的思想。刘志丹入学后,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等进步人士陆续来校任教。刘志丹在这些共产党员老师的影响下,阅读进步书籍,开展学生运动。

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组织的派遣下,于第二年南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成为陈赓大将的学弟。在黄埔军校,刘志丹认真学习军事,并在教官恽代英、萧楚女等人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黄埔军校毕业后,刘志丹赴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担任组织科科长,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教官等职,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奉命回到陕西,负责省委联络工作。随后刘志丹参与领导了以新3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震惊西北。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1930年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一直在陕甘地区工作,领导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在不断的斗争中,刘志丹等人创建了陕北红军,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刘志丹担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西北军委委员等职。1936年2月,为了适应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号,中央决定组织红军渡河东征抗日。蒋介石慌忙调集军队拦截红军,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北渡黄河,配合红一方面军打通走向抗日前线的道路。4月14日,在围攻三交镇的战斗中,刘志丹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原定的有33位,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十大元帅、杨尚昆、李先念、十大大将以及早年牺牲的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后来增补3位,分别是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他们均在红军时期牺牲。共和国36位军事家,均有大将及以上资格,他们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光芒当与日月同辉!

参考书籍《中共党史人物传》、《共和国36位军事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