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嚣尘上和沸反盈天的区别(作家莫言的作品为什么形成新的网络热议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作家莫言的作品为什么形成新的网络热议

事实上莫言从出道以来一直被热议,这可以上溯到1985年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小说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从那时起,莫言进入大众视野,他和他的作品不时掀起一轮又一轮舆论风波,莫言也因此不断陷入是非漩涡。读者熟知的《红高粱家族》,随着电影《红高粱》在国外获奖,其为莫言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麻烦,当年就有人以莫言、张艺谋“露丑卖怪,自揭伤疤,献媚西方,迎合偷窥欲”等名义,对莫言们大肆讨伐。更遑论后来的《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一系列揭示民族苦难、反思人性良知、拷问社会公义、反映世道人心的作品了。

这种热议持续到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达到了最高峰值,可谓物议汹汹,沸反盈天,甚嚣尘上。

近几年来,虽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渐退,但网络上仍然不时冒出一阵又一阵对于莫言的攻讦构陷,同时也针锋相对伴随着对于莫言的维护加持。去年莫言因为一首《饺子歌》获得所谓“中国长诗奖”而备受争议。最近的司马南和一个女大学生关于莫言“文学不能唱赞歌”的“对话”所引起的热议,无非是几十年来围绕着莫言作品争论不休的两种人群之截然相反观点的又一次正面交锋而已。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一个作家的作品,你可以选择喜欢,也可以选择远离,但不要陷入无谓的论争泥潭,更不要用“打棍子”“扣帽子”搞人身攻击,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万世不得翻身”那一套,那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应该有的行为。要知止,适可而止;要知耻,守住底线。要知道,所有暴露了人性恶的言论,最终都会反噬到自己身上。当然,那些并不读莫言作品而是随波逐流高呼政治口号,和怕揭伤疤、讳疾忌医的所谓“体面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事实上,本文也间接回答了“文学要不要唱赞歌”这一命题。历史潮流迎面而来,那些当初一味“歌功颂德”一时“洛阳纸贵”的“假大空”们,早已经被扫进了垃圾堆,你不觉得怪异吗?历史潮流滚滚而下,留下的只能是艺术反映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人心真实的作品,哪怕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极不公正对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欢迎朋友们赐教指导,也请那些莫名其妙的人绕行吧。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举荐八阿哥是真心的吗他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历史上的佟国维不可能举荐八阿哥胤禩,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佟国维表面上在烧八阿哥热灶,其实是在捧杀他。

首先我们来考证,真正历史上,佟国维有两个原因不可能支持胤禩。

第一个原因,时间上对不上号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禩开始努力活动,争取夺嫡,人称“八贤王”。然而康熙四十三年,也就是四年前,佟国维就已经退休了。退休老大爷拿什么来煽动满朝文武去支持胤禩?就算他老人家想支持,人不在其位,说了恐怕也不算了。

第二个原因,关系上有亲疏

雍正生母乌雅氏,也就是后来的德妃出生低微,没有抚养雍正的权力,所以雍正是由皇贵妃佟佳氏,也就是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这个佟佳氏,是佟国维的女儿,而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

请问佟老爷子好不容易有了雍正这个孙子辈的皇储的关系,他为什么要作死去拥戴八竿子打不着的八皇子胤禩?

我们可以说后来雍正登基以后的改革可能会得罪保守派皇亲国戚佟家的切身利益,导致隆科多叛到八爷那边去,但是在九子夺嫡期间,还看不清楚各位皇子的志向,佟国维肯定只能选一个和自己关系近,同时也是皇帝最器重的。

其次,我们来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其实已经给了足够的证据在告诉我们,佟国维并不是在真心拉拢八阿哥,而是在忽悠他,让他玩火自焚。剧中佟大爷坑了八爷两次,第一次让他上赶着去查刑部冤案,最后惹得康熙表面表扬,背后诅咒他该死。而第二次是煽动满朝文武拥戴八爷当太子,把他彻底捧杀出局。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佟国维这个角色表面上看是个昏聩老头,但是你想一想,上书房第一把手,康熙带领所有皇子去木兰围场,可以把京中全部的事情就交给他一个人打理,这样的人,能是等闲之辈么?

在选皇子这件事上,对于他的立场,至少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结论。

第一次看,肯定很多观众都觉得佟国维是一个倚老卖老,大权在握,自作聪明,没事乱买马的政治赌徒,他在九子夺嫡期间上蹿下跳,东奔西忙,组织联络,推举八爷,烧八爷的热灶,同时还想让隆科多作为自己的保险,去烧四爷的冷灶,无奈最后被隆科多出卖,在上书房议举新太子的一幕中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玩死。

这是最表面上最肤浅的意思,如果只看《雍正王朝》第11集,从演员表情,动作,以及剪辑上来看,确实看不出什么破绽。

但是,如果根据20集,康熙逝世之前,隆科多去请示佟国维,以及第7集,八爷夜访佟府等剧情连续起来看,就有了第二层意思。

第7集,追讨国库欠款刚刚不了了之,刑部冤狱又让康熙震怒,这个时候,需要有阿哥出来带头去办事。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事情牵扯到太子,谁去谁就捅了马蜂窝。邬先生让四爷一定不能去,甚至还差点气出走,而八爷夜访佟府,佟国维却是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撺掇八爷一定要去查得个水落石出。他撺掇八爷的表情,特别是穿着打扮,和忽悠隆科多时候的一模一样。

第七集,忽悠八爷场景——

第十一集——

请注意全剧只有这两幕佟老爷子穿着一个红马甲。马甲在戏剧中的含义是外套,装扮,掩护,乌龟壳,假。可不可以令你想起那句小品台词——

小样,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哪——

而红色,象征着危险。

两个深夜密谋的场景,佟国维的里面穿的黄褂子和外面套的红马甲一模一样,这是有符号意义的,即这两个场景中佟国维都在干同样的事——撺掇,忽悠。

注意哈,忽悠少年儿童的场景里,老大爷是顶着马甲的,而到了20集,真正要给隆科多传授绝技的时候,老乌龟就把马甲脱啦——

还记得那句小品台词么——

“小样儿,你以为脱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

这个马甲,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是在装,是在作秀,是在演,是假的。

而更需要注意的是,隆科多的帽子和佟国维的衣服实际上是同样的料子,也就是说,是一套。

隆科多的帽子和佟国维的衣服是同样的色调,这绝对不是服装胡乱搭配故意弄错,而是有寓意,佟国维里面的衣服,代表的是真实的他,而衣服上的纹路是金黄色,代表正统,皇权。而同样的配色的帽子,戴在了隆科多头上,寓意正统的继承。

有人说,服装这一块我的分析是牵强附会,那是因为他确实没有经过专业的戏剧知识培养,而恰恰本剧导演是非常专业的。有人指出,雍正王朝的服饰不符合史实,导演根本就不是用服装来表现史实,而是由于权斗剧情过于复杂,他使用服装为剧情服务,每个人的服装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具有符号意义。

第一集,发大水,议事。

康熙的龙袍是深蓝近黑。

诸位皇子中,只有十三阿哥是深蓝,其它都是浅蓝。照理说都是贝子和郡王,十三阿哥并不比其它人爵位更高,用这套衣服不合适,而且胸前的补子是明黄龙补也不合适,所以说这套衣服根本就不是为了重现历史,而是为了标明十三阿哥的角色,是向着康熙的。

接下来,四爷进来了,四爷的衣服也是深蓝近黑——

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场景里,康熙、四爷、十三爷是正面人物,而其它的都是反面人物。或者说,这几个角色和康熙具有一样的政治目标。

这个不但体现在皇子上,还体现在重要的臣子和皇孙身上,第12集——

上书房三大臣,只有张廷玉是深蓝近黑的服装,而且全剧里他始终穿这一套。

这一集中,康熙又穿着他第一集中深蓝近黑的皇袍。可以推断这几幕可能是统筹到一起拍摄的,所以演员用的服装一致,但是之所以统筹到一起拍摄,也是因为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注意拍摄的角度和穿着的颜色,绝对不是偶然——

左,张廷玉,中,康熙,右,雍正,三个黑衣服在透视的终点,而其他都是蓝色。本来和四爷统一的十三爷的衣服变得有些浅紫,因为他如果也是深黑,就打破了这个稳定的结构,所以做了让步。

后来的剧情中,雍正的儿子,弘时是蓝色,和八爷一致,弘昼是深蓝近黑,和父皇一致,但是没有父皇那么黑,因为这个小弟每天装神弄鬼,心理体贴父皇,表面装傻充愣——

而弘历没有特意用颜色区分,因为他其实很少和另外两位皇兄在朝堂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