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以求之者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敏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敏是什么意思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出自《论语·述而篇》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敏是勤奋的意思。
述而篇原文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非生儿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是:我不是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取知识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该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论语·述而》的介绍
《论语·述而》是《论语》第七章,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的《论语·述而》主要内容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敏以求之者何意思

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作品鉴赏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出处: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扩展资料: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记载道:“有一天,陈子禽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仲尼从哪里学到这么广博的知识呢?’子贡回答说:‘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没有完全没落,贤人记住重要部分,而不贤的人只记住很少的一部分,这些都表现文王和武王的道,我的老师怎么会不学呢?他没有固定的老师啊!’”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孔子好学乐学的真实性。

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孔子一有机会就外出游学。据记载,孔子第一次到当时的京师洛邑时,便拜见大夫苌弘,向他请教古代歌舞和音乐理论。在苌弘老师面前,孔子毕恭毕敬,认真倾听他的讲解,并且经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孔子视野的广阔、知识的丰富以及见识的卓越,都博得苌弘的高度赞赏。从此之后,孔子在京师洛邑也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当时的一些学者也纷纷前来拜访,向孔子讨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什么意思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摘自《论语·述而篇》

孔子在这一段中再次重申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天生就知道一切的人,而是与普通人一样通过好学才拥有了渊博的知识。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学的榜样,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扩展资料:

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

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敏以求之者也的是什么意思

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是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出自《论语·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