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肉怎么做才好吃?河蚌可以吃吗有毒吗为什么池塘河流干枯后很多河蚌没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河蚌肉怎么做才好吃

说起河蚌,就回忆起我的奶奶。每年我回老家监利的杨林关,屋后面的东荆河静静流淌,我就总爱在河边摸蚌壳。那时候水源没污染,不一会就可以摸一脚盆的河蚌。奶奶就笑呵呵的把一个个河蚌撬开,挖出里面的肉,那个腥啊!和吃起来的香味就差太远了。撬完河蚌,奶奶会拿着一根洗衣服的棒槌开始敲打河蚌裙边,这一步很关键,决定了河蚌肉口感,咬不咬得动的关键所在。全部敲完,奶奶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可为了我这个馋猫,奶奶总是年复一年的做着,这是我回到老家能品尝到的特色家乡味! 1.捶好的河蚌肉先在热水锅里绰水一次,变色即捞起,时间过长容易肉老嚼不动。 2.热锅热油,下葱姜蒜八角尖辣椒花椒桂皮香叶爆香,舀一勺农家自制豆瓣酱,炒出红油,倒入河蚌肉爆炒,点入料酒去腥。 3.猛火爆炒后,倒入霉豆渣(我们家乡爱吃这个,如没有不放也行)加热水煮开,不要放冷水,冷水容易肉老嚼不动。 4.小火汤汁煮开后,撒飞花盐,点一点生抽,一点鸡精,大火收汁撒上蒜苗葱花就可以出锅了。通常我们老家是做成火锅的形式,边吃边炖,香辣咸鲜。满满的幸福生活啊! 奶奶去世多年了,我再也吃不到这么正宗的河蚌了,尽管现在我也自己买来做,可总也找不到那种感觉——家乡的味道,奶奶的温情。记得最后一次回老家,奶奶拿上一包捶好的河蚌肉让我带回家吃,走的时候慌忙中忘记拿了,这一遗忘就是一辈子的失落,那美味的河鲜就永远落在了乡愁的回忆中……

河蚌可以吃吗有毒吗为什么池塘河流干枯后很多河蚌没人要

小时候,夏天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下河摸河蚌了,因为在北方夏季经常会干旱,从而使得一些水库和大河裸露出大量的河床,从表面上看,河床上除了臭臭的淤泥啥都没有,但如果你下去踩一下就知道河床其实是个“百宝箱”。

在河床上的淤泥里走一圈,你会收获到泥鳅,运气好还能踩到一只鳖也不一定,而最多的收获无疑就是河蚌了。记得小时候,我一次最多的时候踩了几十个河蚌,这些河蚌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椭圆形,不过在踩河蚌时也要注意,因为淤泥中可能会有玻璃碎片,而且在踩到河蚌时,从淤泥里将其扣出来也是需要技巧的。

河蚌以淤泥为家,它牢牢地固定在深层的淤泥中,需要费好大劲才能扣出来,而且河蚌的边缘非常的锋利,一旦用力划过去就会把手给划伤。

虽然每次去踩河蚌都会收获满满,但是我们拿回家后很少会去食用,一般都是喂家里的鸡鸭等家禽。但其实,河蚌的营养价值还是很高的,它的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既然河蚌有营养价值,为何很少有人吃河蚌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河蚌的生存环境

河蚌的生存环境是许多人不愿意吃河蚌的主要原因之一。河蚌是所有生活在淡水中的蚌科软体动物的统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00种不同的种类,它们主要栖息在江河、湖泊、溪流以及池沼环境中。

作为一种软体动物,河蚌想要移动只能靠它的斧足,这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河蚌会通过斧足伸出体外触碰其他的物体产生作用力而移动,这就使得河蚌只能生活在水体的底部。

但是,靠斧足去捕猎的话就想多了,因为斧足只能让河蚌很缓慢地移动,它的速度甚至堪比树懒,所以,河蚌的猎物只是一些原生生物和有机碎屑,这些猎物在有淤泥的水底密度是比较大的,因此,河蚌通常会把自己镶嵌到淤泥之中,然后张开“嘴巴”(一对蚌壳)进食的。

正是因为这种习性,我们捕获的河蚌通常都是从淤泥中“挖”出来的,而淤泥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非常脏的,所以许多人认为河蚌很脏,导致弃而不食。

河蚌的口感

从小开始踩河蚌,不免也会想着尝一下味道,所以小时候我是吃过河蚌的。记得有一次,我们村子西边的一个大水库基本干涸了,大人小孩都下去抓鱼、摸蚌,我运气不错,刚下去没一会就摸到了一个大约有30厘米长的一只褶纹冠蚌。褶纹冠蚌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河蚌,它体型在河蚌中算比较大的,整体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最大的特点就是壳上面有着明显的粗大的皱纹,在壳顶一侧伸展出来一个巨大的冠,如下图:

当时摸到这个大蚌后许多人来围观,为了防止夜长梦多,我也不继续摸了,赶紧带着回到了家,因为我听一人说:这么大的蚌里面可能有珍珠了。结果,我拿回家后用铲子撬开发现啥也没有,之后就想着这么大的蚌给鸡鸭吃浪费了,就央求母亲给我炖了,原本以为是鲜美的河鲜,等到放到嘴里时发现有多难吃。

首先就是腥味,那股腥味比鱼要腥了好几倍,其次就是口感了,原本以为鲜嫩的河蚌不说是入口即化吧,至少也应该比较软糯,结果是像橡皮筋一样根本嚼不烂,一边嚼腥味在口中一边迸发,这酸爽到现在都难忘,从那以后,河蚌就成为了鸡鸭的专属了,我再也没有吃过。

我想河蚌即使在以前缺肉吃的农村都不怎么受欢迎,肯定与它的腥味以及肉难嚼有很大的关系。

河蚌的受众

在河中,有许多动物是受众很广的,比如河虾、小杂鱼,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但为何在相同的环境下,河蚌却受众较小呢?原因除了与河蚌生活在淤泥中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河蚌除了在干旱的季节我们能相对容易获取外,其他的季节很难获取,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体的底部;第二,河蚌在古代就被认为是一种“寒凉之物”,比如在《本草纲目》中对河蚌就有这样的记载:

味甘、咸、性冷,无毒。

可见,河蚌虽然没有什么毒性,但是其“寒凉”的特点就将一些脾胃虚弱的人排除掉了,还有作为一种“河鲜”,有的人吃了河蚌可能会过敏,这也将一部分人劝退了。

河蚌的肉

一个长20厘米的河蚌打开之后里面的肉乍一看非常之多,但其实能够食用的部位太少了,理论上说只有它的斧足是可以食用的,其他的部位尽量不要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河蚌的身体结构。

河蚌的内部结构主要由斧足、内脏团以及腮组成,其中内脏团在斧足的后面,与斧足连接,其中包括了胃、消化腺、肠道、心脏等部位,这些部位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内脏团,由于这些内脏中有许多原生生物以及淤泥,所以尽量是不要吃的(这就是它腥味难以去掉的原因,当时我妈是整个放进去煮的)。

至于它的腮部也是起到过滤作用的,也尽量不要吃,这样就只剩下斧足了,一只20厘米长的河蚌真正能够食用的斧足只有几厘米长,如果想要凑一盘的话,至少得弄个十几只河蚌才行,虽然数量不是问题,但是撬开、清洗这些都比较的费力,所以就很少有人吃的了。(下图中箭头所指就是斧足)

河流干涸后很多河蚌已经成为了过去

河流和水库干涸中淤泥中大量的河蚌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如今的淤泥中除了一些垃圾外,只有零星的几只河蚌,那么既然很少有人吃河蚌,这些河蚌为什么少了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污染。在我们小时候,在河滩上挖个小沙坑,一会儿就会溢出水,这些水甚至都可以喝,但是在如今,不用说野外水体中的水,就算是井水都已经很难下咽了,这就是水污染导致的。水污染主要是垃圾和排污导致的,在垃圾中除了一些生活垃圾,还有一些农药污染,在许多地方我不止一次看到过河堤上有一些用完的农药瓶子,这些瓶子一旦进入到河水中,仅仅是内壁上的残留就够水生生物喝一壶了。

虽然河蚌生长在“脏兮兮”的淤泥中,但是这不代表它们可以在污水中生存,其实不止是河蚌,还有曾经的小河虾,小螃蟹、水虿、小鱼也都越来越少了。

第二:干旱。不知道小伙伴们发现没有,如今的干旱比我们小时候来得更加的频繁,许多在我国小时候未曾干涸过的水体,如今许多都已经干涸了。虽然河蚌能够离水在淤泥中生存,但是一旦淤泥变干,它们也只有死路一条。

而如今的干旱等极端天气其实与温室效应的加剧有很大的关系,温室效应除了会导致冰川融化的加剧外,还会改变天气,使得一些极端天气更容易发生。

写在最后

河蚌是许多小伙伴的童年回忆之一,虽然它不好吃,但是在以前也给小孩子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当然,河蚌其实并没有毒,它也是可以食用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喜欢吃河蚌的人并不多而已。

在如今由于污染和干旱的原因,即便你想吃野生河蚌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