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麻痹的检查?怎样应用B-七叶皂苷钠治疗贝尔麻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贝尔麻痹的检查

1.耳鼻咽喉头颈专科检查
全面进行耳鼻咽喉头颈部位的检查。患耳同侧出现程度不等的周围性面瘫,需要确定病因、确定面神经损伤程度、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确定面神经恢复的转归及预后(表)。
(1)确定面神经损伤的程度①House-Brackmann(1985)面神经损伤程度分级 表 面神经损伤程度及分级 损伤程度 分级 定义 正常 I级 各区功能正常 轻度功能异常 II级 仔细检查时才能看到轻度力弱,轻轻闭眼能完全闭合,微笑时出现轻度不对称 中度功能异常 III级 明显的联带运动,但不毁容 中重度功能异常 IV级 毁容,不能抬眉,用力闭眼而眼不能闭合,口角不对称,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严重功能异常 V级 刚刚能感觉到闭眼的动作,口角能轻微运动,无并发症 完全麻痹 VI级 无运动,肌张力丧失,无并发症 ②电生理学检查可采用神经兴奋性试验、面神经电图及肌电图检查动态观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面神经电图在面瘫后4~5天至21天内应动态观察面神经纤维的变性数,如果神经纤维变性达90%,为面神经减压的手术指症。面瘫21天后动态观察面肌电图,如果失神经支配的纤颤电位逐渐变为单相运动单位电位和多相运动单位电位,则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2)确定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可以通过流泪试验、镫骨肌反射、味觉试验颌下腺流量确定,但不及外伤性面瘫的定位准确。
(3)确定面神经损伤的预后根据面神经电图(ENoG)、肌电图、镫骨肌反射、颌下腺流量试验、患者年龄、面瘫恢复的时间综合判断。
2.辅助检查
(1)钆增强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面神经,尤其是膝状神经节部位长T2信号。排除内听道及腮腺内占位性病变。
(2)针对疑似的全身性病变做相应的检查

怎样应用B-七叶皂苷钠治疗贝尔麻痹

国产B-七叶皂苷钠由娑罗子中提取,具有抗渗出,消水肿,恢复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抑制蛋白质透过血管进入炎症区域,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治疗面瘫用药3~5天,即可观察到症状减轻,如患者口角流涎、漏水减轻,一个疗程后,眼裂开始缩小,口角偏斜开始纠正,两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轻症、急性期患者接受1~2个疗程可以治愈。病程超过30天达到6个月者,经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除前额皱纹不明显,龈颊沟内仍有潴留食物现象外,其他症状如闭眼、吹口哨、口角歪斜等症状明显改善。

以B-七叶皂苷钠为主的综合药物治疗,在针对周围性面瘫可能的致病因素,消除神经水肿,减轻变性,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疾病恢复进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治疗贝尔麻痹提供了新的途径。

用药方法:药物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输入,7天一个疗程,近期发病者第一个疗程用红霉素、利巴韦林、小量地塞米松、B-七叶皂苷钠。成年人尚可加曲克芦丁,口服维生素。第二疗程仅用B-七叶皂苷钠。病程超过30天者,使用B-七叶皂苷钠和维生素。

B-七叶皂苷钠用量:成人每日剂量为20mg,儿童每日0.1mg/kg(3岁以下),0.2mg/kg(3~10岁)。该药无使用大量激素的副作用,但对肾功能较差者则应小剂量使用,个别患者有过敏性皮疹、头痛、疲倦。

怎样从听觉平衡功能检查鉴别贝尔麻痹和Hunt氏综合征

贝尔麻痹与Hunt氏综合征较难鉴别。Hunt氏综合征起因于带状疱疹感染,贝尔麻痹也可发现此种感染,从症状学或病因学上都无法明确鉴别这两种疾患。伴耳聋的贝尔麻痹易有病毒感染倾向,提示有存在单纯性带状疱疹的可能。推测带状疱疹对迷路和耳蜗感染的受损程度有差异,对内耳来说,耳蜗受损较重。如果将单纯性带状疱疹与未发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贝尔麻痹相比,从听力和平衡障碍进行判断,则似乎前者与Hunt氏综合征相似。对缺乏耳廓疱疹伴有耳聋的面瘫应该想到与病毒感染,尤其是与带状疱疹病毒有关。

怎样诊断贝尔麻痹

(1)贝尔麻痹病因不明,表现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来发现,患者血清中含有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2)糖尿病、妊娠及遗传等是明显的致病因素,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有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可伴有前庭症状,眼震电图检查异常,可能是多发神经病变。

(4)有人认为,原发于鼓索神经的炎性病变逆行影响面神经干,神经外膜水肿压迫,导致面神经缺血,引起可逆的传导阻滞或不可逆的髓鞘或轴索变性。若刺激神经外膜内的胶原纤维形成,造成永久的纤维压迫或纤维化。

(5)发病年龄多在21~40岁,高峰在21~30岁,无性别差异。

(6)发病前多有鼻塞、肌肉痛、咽痛或其他病毒感染症状。

(7)有70%患者味觉改变,其中,50%发生在麻痹前2~7天,半数以上有患侧面部及耳后痛,其中20%发生在麻痹出现前,另20%患侧口角及上唇有麻木感,并常扩散至整个面部及舌侧。

(8)半数患者开始为全身麻痹,或在1周内发展成全麻痹;另一半为部分麻痹,并永不发展成全麻痹。70%患者在7~10天内开始恢复,4周内完全恢复;15%恢复良好,伴有轻微的变性并发症,这组患者一般在2~4周内开始恢复,4~8周内近于完全恢复;另15%恢复不良,一般在4~8周内开始出现恢复迹象,6个月后仍恢复不好,伴明显的并发症。

(9)听力、前庭功能检查及X线检查,以除外中耳及面神经的肿瘤、隐蔽性乳突炎、岩部先天性胆脂瘤等。凡缓慢发生、逐渐发展及复发性面神经麻痹提示肿瘤。

(10)复发性贝尔麻痹仅占10%,找不出其他原因,对一个突发性麻痹,病前有病毒感染症状,耳后疼及味觉改变,显微镜检查,透过鼓膜后上象限发现,鼓索神经充血,可考虑为贝尔麻痹。

(11)本病应与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鉴别。后者为单侧复发性面神经麻痹,伴有面部水肿及沟纹舌,水肿以上唇及眼部最明显,常有家族史,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过敏或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考虑为面神经水肿在管内受压。

目前对贝尔麻痹是怎样认识的

贝尔麻痹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国内亦称面神经炎,其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少数患者同时并发急性鼻咽炎。面神经出脑以后,经过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的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

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部分患者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Tarerner对贝尔麻痹诊断标准是:一侧面部表情肌全部或部分麻痹;突然发病;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无耳或后颅凹的症状及体征。但Adour根据2000例的观察,认为贝尔麻痹也影响其他颅神经。因此,他认为:贝尔麻痹是急性良性多发性颅神经炎,运动神经失去功能可能是神经炎症或脱髓鞘,而非缺血性压迫。据文献报告,本病除面神经损害外,用精确的检查方法如诱发电位、眼震电图等,确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