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书院将开幕:从这里打开“光启之门”,走进书的海
发布时间: 2023-07-11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 杨宝宝

走过上海徐家汇,徐家汇天主教堂一侧,一个由无数细长翅片包裹的米色“盒子”建筑弹眼落睛。近日,随着米色幕墙两侧的logo上墙,“徐家汇书院”的馆招亮起,这座建筑揭开了面纱一角,与市民读者睽违三年的徐汇区图书馆新馆即将揭幕入驻于此。

12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提前探访了这座徐家汇的文化新地标。书院由西岸美术馆设计师、英国著名建筑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担纲设计,混凝土米色幕墙朴素典雅。书院总建筑面积18650㎡,地下二层,地上三层,共有近800个阅览座席。从二楼、三楼的景观阅读位抬眼望去,徐家汇天主教堂、百年徐家汇观象台、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尽入眼底。

“徐家汇书院与徐家汇藏书楼遥相对望,我们希望将百年前的传统在这里承续。”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蒋艳说,今年是徐光启诞辰460周年,也是徐汇区图书馆建馆65周年,徐家汇书院将在这个特别的时间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徐家汇书院要打造的远远“不止于图书馆”。它将是一个集图书、科技、博物、美术、旅游等多元功能高度融合的开放性、复合型空间。

徐家汇书院 主办方供图

打造“光盒空间”,图书以主题陈列

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面积巴西利卡风格的中庭空间,长28米、宽8米、高14米,平面呈长方形,屋顶是穹形,左右两侧是对称的立柱支撑。中庭直通3层,两侧是8个特色主题书架阵列,再向外延伸是阅读大空间。

在这个中庭空间中,一座透明镂空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引人注目。“光启之门”根据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进行艺术化再造,通过3D打印建造技术演绎中国传统建造工艺。

“‘光启之门’核心主题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传统与未来的呼应,既表示对徐光启的致敬,又表示对未来的期盼。”蒋艳介绍,书院正式运营时,20多米长的“海上书桌”也将进入中庭,可容纳50多名读者在此阅读、自习。“海上书桌”从“光启之门”延伸铺展开来,犹如海派文化的百年记忆通道,配合两侧的徐光启、建筑可阅读和中西交流等主题书架,以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再现徐家汇百年文化记忆,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展开全文

“光启之门”艺术装置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摄

中庭两侧8个特色主题空间取名为“光盒空间”,一侧以“建筑可阅读”为主题,以百年建筑、百年音乐、百年电影、百年工艺等区域特色文化为内核,聚焦徐家汇、衡复、西岸等核心地段,展示这些区域的历史文脉和城区巨变;另一侧以“徐汇文脉”为主题,从徐光启开始的徐汇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他们的伟大业绩、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包容胸怀值得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两组光盒空间让读者踏着“书”的足迹来一场跨时空寻光之旅,探寻城市的文化记忆,体验城市的独特魅力,重温徐汇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历史文脉,充分体现了“历史是可以触摸的”。

书院有8个“光的盒子”空间,以主题陈列方式陈列图书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摄

徐光启主题的“光盒空间”内,除了陈列徐光启的译作,还有几何装置和几何主题的多媒体小游戏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摄

“传统图书馆多采用索书号的顺序排列图书,书院做出的最大创新就是采用主题方式陈列图书,打破了机械的索书号形式。”徐汇区图书馆负责人房芸芳表示,公共图书馆最大的目标是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书院的建设,正是围绕“以读者为中心”的目标建设,一切设计都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徜徉于书院,一切空间都是打开的,是联通的整体,读者可以在此自由自在地游荡,随时坐下来阅读一本书,获得一段阅读体验。

打破文化定势,融入旅游科技服务

书院在空间打造、内容建设等各方面打破“就文化而文化”的思维方式,全面融入旅游服务功能,书院内包括展览展示空间、多媒体互动、沉浸式体验空间,突出体验感和休闲娱乐转化,还引进了区域内精品咖啡店、文创商店等特色商业设施,服务台还设有旅游咨询中心。

书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让阅读服务更智能、更方便。一楼开放式廊道打造24小时阅读区,可以全天候自助借还、预约借书。一楼大厅服务台设置多功能数据大屏,动态展示书院楼层分布图及徐汇区书香地图,读者可以在此获得书香驿站、灯塔书房、街镇分馆、文博景点等相关信息,还有活动发布、场馆通知、便民信息、新书推荐、热门书籍排行、入馆人次及到馆读者年龄分布、兴趣分布等信息。

徐家汇书院在建设上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对书院内用电量、用水量、碳排放量、用水趋势、能耗趋势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数据大屏进行分析和展示,促进节能降耗。今后还将探索碳普惠试点,运用行为识别的方式给图书馆内人员建立碳普惠账号,并积极推动图书馆碳普惠账号与环交所交易联动,以个人或者图书馆的名义参加碳交易。

书院地下一楼还有全上海公共图书馆中首家启用的智能书库,无需传统排架手段,读者通过小程序提前预约自己想借的书籍,机器人就可以精准取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书院还试水虚拟图书馆,在手机端读者就可以进入实景式书架随意浏览在架图书,检索并快速导航图书所在书架,找到心仪的图书。

融入周边环境,提倡“建筑可阅读”

书院的建筑设计师是曾经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国际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风格简约中透着精妙,强调对徐家汇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又体现了图书馆的个性化和特色。

书院坐南朝北,整体形状像一个“梯形”,立面的翅片从地面垂直延伸到屋顶,包裹了整个建筑,米色幕墙烘托着26米高的圣依纳爵教堂的红砖,简约中透着精妙与灵动。混合石材骨料的预制混凝土表面,既有传统建筑材料特质,也让这座18米高的新建筑呈现出朴素典雅的气质,与徐家汇源景区既有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站在一楼柱廊和二、三楼的凉廊间,读者和市民游客可以欣赏到教堂广场的美景,而在二楼、三楼的景观阅读位,百年徐家汇观象台也尽收眼底。

巨大的阅读空间,读者可在此自由阅读,窗外可以看到徐家汇观象台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摄

值得一提的是,徐家汇书院得名于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建筑上醒目的“徐家汇书院”这几个字也是集自徐光启手迹。房芸芳透露,“徐家汇书院”这五个字是他们从古籍史料中找出的文定公手迹字体,其中,“汇”和“院”由其手迹拼字而成,而书院内各功能区的标识字体,则采用字体设计师专门设计的一款“光启明朝体”。

这款字体蓝本参照绘制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该图代表了当时东方星象学的最高水平,是目前中国传世最早的大型全天星图,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而当年主持测绘这张图的正是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

书院内各功能区的标识字体,采用字体设计师专门设计的一款“光启明朝体”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摄

书院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北侧毗邻徐家汇天主教堂及教堂广场,呈现了一个开放且可渗透的绿地环境。南侧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投入公共服务的天文台、气象台、徐家汇观象台,纪念“中西会通第一人”徐光启的光启公园。顺着旁边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则可观赏品味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西学东渐第一校”徐汇公学、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高校南洋公学。几百米之内,还可以邂逅凝聚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历史的电影博物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摇篮”的土山湾博物馆、新开放的国歌灌制地百代小红楼,领略一下徐家汇“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历史文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犹如一本“海派文化的记忆相册”,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展示着徐家汇中西文化交流的别样风情。

据悉,徐家汇书院将于今年年底开启试运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