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bard(古代火炮炮弹是一个铁球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火炮炮弹是一个铁球吗

火炮自发明之后其实在弹药方面有过很多演变(我这里主要说欧洲火炮)

最早的欧洲火炮(大约14世纪)其实长得像花瓶,射的是箭矢。

大约在15世纪,欧洲出现了射石炮,主要发射石质圆球。

从16世纪开始,铁制实心圆形炮弹成为欧洲火炮的主力弹种。

这种炮弹其实就是一个固体的铁球。当时火炮的口径也由其决定,比如12磅火炮就意味着其发射一个重约12磅的铁球。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多面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是实心炮弹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据记载,法军12磅炮的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 排步兵的纵队。另外,炮弹落地后,遇到坚硬地面,经常还能弹起继续杀伤人员。所以,那时的炮兵喜欢平整开阔、地面较硬的地形,而制造出更多的跳弹也是炮兵炮术的体现。

由于实心炮弹不能爆炸,只能打一条线,不能打一大片,所以为了对付集群目标,欧洲人还发明了霰弹。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装满了40多颗到120多颗铁质小弹丸的铁质圆筒。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霰弹适于杀伤展开的步兵横队和骑兵横队。

当时的炮兵还有一个双倍装填战术,即当敌人冲到极近距离时,同时装填一枚实心炮弹和一枚霰弹,或两枚霰弹,以起到最大杀伤效果。

大约在17世纪左右,欧洲人发明了能爆炸的榴弹。

榴弹外观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火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它一般由榴弹炮发射,弹道较为弯曲,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人员,理论上可以用来对付反斜面上的敌人。但当时黑火药的爆炸力有限,只能制造出有限的弹片,再加上当时的技术力量限制,榴弹的可靠性也不够好。

此外,还有海军用的葡萄弹(大号榴弹)、破坏船帆、桅杆和杀伤人员用的链弹和杆弹。

到了19世纪初期,榴霰弹被发明了。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是当时英军所独有的一种弹种。它由英军中尉施拉普奈尔(Shrapnel)于1803年发明。榴霰弹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因此榴霰弹可以在1400码的距离上有效地对付几乎除了散兵线以外的所有战斗队形。

16世纪最常用的火炮是哪种

16世纪至17世纪前期的欧洲,因为原始资本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持续不断的战争的推进,火器的运用技术和铸造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德、法、英、西、葡等国出现了大批的火器制造工厂,可以说这是火器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6世纪的火器变革主要表现在火药的制作、火枪和火炮铸造和形制、以及火器阵型的运用。既然题主问的是16世纪常用的火炮,那我们就只说火炮。

先说欧洲。欧洲的炮制改革起自德国,1519年德意志卡尔五世即皇帝位,他继承父志,继续炮制改革,将之前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的火炮调整为八种规格,规格如下表,概括一下就是加农炮、中加农、全蛇炮、半蛇炮、短炮、沙卡炮、法尔奈特炮、臼炮:

所有的火炮必须严格按照规制铸造,不合格的或缺损的将会回炉重熔,超过年限的也必须退役。另外一个突破就是在臼炮方面,德国人改制出了单点火的烧夷弹和开花弹,即只点燃发射药引信,利用发射药燃烧点燃炮弹的引信,安全系数要高于之前的双点火。
继德国之后,法国也开始了炮制改革,从1515年到1550年,法国多次改善炮制,最后确定了6种火炮:加农、中长炮、大长炮、长炮、小炮、轻炮。

同时期,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都进行了类似的火炮改革,只不过名字叫法不同。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也进行了炮制改革,按用途分为野战炮、攻城炮和岸防炮。但是基本上还是加农炮范畴中的蛇炮、长炮和鸭炮。

最后改制的是俄罗斯,因为地缘较偏,不过还是追上了时代的潮流。

16世纪欧洲火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钢炮数量开始增多,并且数量在赶超青铜炮,但是青铜炮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一直用到了17世纪中叶。

目光再转入东亚(中东地区用的也是欧洲火炮,印度的情况介于东亚和中东之间,故不再多提),火炮的运用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直被明粉们吹上天的大明火器,其实只是中世纪火炮的水平,无论是火炮型制还是铸造工艺都已经落后于西方,当然了,还是有一些先进的火器理念,在火炮方面的表现就是开花弹和马车运输(跟欧洲同时期提出,以前都是人力)。
在中国,包括朝鲜和日本,16世纪最常见的火炮类型有进口炮、轻炮、重炮。

进口炮就是佛郎机和铜发贡,因为早期的殖民者航行用的武装商船和中式帆船体积小,只能携带部分佛郎机和少量的青铜火炮,但就是这些火力不是很强大的火炮,却给东亚的国家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根据《明会典》的记载,大明于嘉靖二年开始铸造黄铜佛郎机,这是距离西草湾之战后一年,当时明军缴获葡萄牙佛郎机20门,次年军器局开始仿制,名曰大样佛郎机,长2.85尺,重300斤。万历年间开始大样佛郎机变成铁质,全长1.31米,口径3.2厘米。嘉靖二十二年又出现了中样佛郎机,口径平均2.6cm,长度30cm左右。嘉靖七年出现了小样佛郎机,口径2.2cm,长63cm,已经不能称之为炮了感觉。当然,佛郎机也不都是越改越小,明人把佛郎机和土产的将军炮结合,改出了千斤佛郎机,用木车运载,是当时明朝的大口径重炮。再就是仿制的西式青铜炮,被称为铜发贡,重500斤左右,炮弹四斤沉,大概是欧洲当时的法尔贡奈特炮,也是青铜加农炮的一种,属于中等体积的。再就是将传统的将军炮和铜发贡结合的大将军炮和二将军炮,属于铁质加农炮,这是一次大胆的独立创新,但是因为明兵器局缺乏相应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大将军炮前后几乎一般粗细,发射时容易出现意外,再加上钢铁没有精炼(中国北方的煤矿含硫太高),火炮极易炸膛。重炮另有灭虏炮、威远炮、攻戎炮、百子连珠炮等。轻型火炮方面有戚继光将军发明的虎蹲炮,还有部分根据盏口铳改造的轻型臼炮,可以发射开花弹、毒弹、霰弹。总之,明代16世纪的中国的火炮种类繁多,但是规格不一,比较杂乱,并不能很充分的发挥火炮的作用,但是明朝凭借自己的摸索提出了很多很有意义的理念,比如车载炮,这就与欧洲的的炮车可以相媲美了,美中不足的是,中式火炮没有很好的瞄准用具。

日本和朝鲜的情况与中国类似,日本因为铁矿稀少,故而大型火炮多为青铜炮,佛郎机在日本成为国崩炮,铁加农炮和青铜加农炮谓之大熕。朝鲜的火炮与明朝的火炮体系相似,不过为了方便管理,朝鲜人把火炮分为天、地、玄、黄四个大类。臼炮是照搬的大明的盏口铳。另外有明朝的将军炮和威远炮。

明朝的火器技术相比同时期西方国家有多落后

怎么说呢,虽然没有多么先进,但也没有一直落后。在明朝前期,火器的发展与世界是同步的,多少还有点领先(轻火器种类上),那时候整个世界都是火门枪的时代,因为射速、装弹、使用都是硬伤,所以很难成为独立兵种,一般情况下是配合弓弩和刀枪的。明朝比同时期的欧洲领先在一个管理理念上,将火器部队独立成军,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神机营。
事实上神机营早期所依仗的火器并不是什么高大上,装备最多的是快枪,就是金属管子里插火箭,那时候大家都很清楚弹丸的杀伤力还是有限的。后来宣德时期,火铳的铳管加长了,这样一来弹丸获得加速度的时间也就长了,速度更快,杀伤力也就更大。因此这个时期开始,明军从神机营到卫所军都开始大规模的装备了手铳和三眼铳(弹丸比火箭便宜)。
但是军队真正依赖的远程杀伤武器还是弓弩,虽然明军一直在和蒙古人发生着大小各种规模的磨擦,但似乎经过了几十年的制度摧残,中国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