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荣的作品(有没有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让你反复追看的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没有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让你反复追看的为什么

我们小时候,那时候上映《地道战》《地雷战》《侦查游击队》到20多的时候上映《卖花姑娘》《芦山恋》这几部映片反复看了好几遍。

男主角是警察的言情小说

我刚刚看完,名字叫《赤橙黄绿青蓝紫》,男主高逸是个警察。推荐你看竹西《传闻》,还有欣欣向荣的作品都是甜文,小虐。

如何在油画作品中同时体现两个画家的风格,比如安格尔和布格罗

在油画作品中同时体现两个画家的风格,比如安格尔和布格罗

油画艺术作品首先可以根据流派风格来归类,比如,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其中,19世纪法国画家安格尔和布格罗的油画都属于“新古典主义”流派风格,雷诺阿和莫奈的油画是属于“印象主义”,前后两者的画面色调和物象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异,

安格尔作品

其次,油画艺术作品可以根据每个画家的个性及技法来归类,比如,安格尔和布格罗同是新古典主义画家,但是他们的油画画风也有很大差异,安格尔的油画画风呈现“原始元素美”,就是给人原始古老的画面视觉;布格罗的油画画风呈现的是“鲜艳透亮的理想美”,就是那种看了会“眼前一亮”的画面视觉,

那么如何在自己的油画作品中同时体现两个画家的风格呢?比如,将安格尔和布格罗的画风在同一幅油画作品中出现,体现突出油画的画风依靠的还是“色彩对比”,色彩可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烘托氛围,“形象、主题、氛围”这是一幅油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画风的载体,

布格罗作品

要在油画作品中同时体现两个画家的风格,比如安格尔和布格罗,那么我们可以将一个画家的画风用作于画作“主体”上,另一个画家的画风用作于画作“背景”上,通常来讲,色彩暗淡古老的部分是背景,色彩鲜明透亮的部分是主体,这是避免主体被背景淹没,安格尔的色彩明显要比布格罗的色彩暗淡,所以在创作时,安格尔的画风在背景部分呈现,布格罗的画风在主体部分呈现。

版画的当代画家

古 元——中国著名版画艺术家

珠海香洲唐家湾镇那洲村人。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主要有版画和水彩,版画多反映解放区火热的战斗生活,曾获徐悲鸿高度评价。出版有《古元木刻选集》、《古元水彩画选集》等。

广东中山人。擅长木刻、水彩画。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反映当时、当地的新人新事木刻创作作品参加1942年重庆举办《全国木刻展览会》,在这期间创作了不少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此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并授以甲等奖。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1961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举办个人画展,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古元画展》,随后在新疆、广东、福建、澳门、香港等地展出。作品多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

中国近代著名版画家罗清桢

(1905-1942)近代版画家。广东兴宁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开始从事木刻,所作《韩江舟子》、《爸爸还在工厂里》等,曾为鲁迅编入《 木刻纪程 》。1936年在大埔县百候中学任教时,组织百候美术研究会。1940年在赴江西赣南地区,创办《战地真容》木刻半月刊。创作勤奋,风格严谨。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

中国著名版画艺术家 伍必端,男,1926年出生于上海。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伍必端出生于城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是在孤苦颠沛中度过的。抗日战争年代他从南京流浪到武汉,被收留到难童收容所,随着战火的蔓延又随收容所转移到重庆,有幸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育才学校设有各种艺术小组,伍必端的艺术天赋就在这所学校的绘画组里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他开始练习绘画。

抗日战争结束后,伍必端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解放区,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学习美术,不久,他成为战地宣传队的成员随同人民解放军驰骋于华北战场,他以画笔和刻刀为武器协同战斗部队作战,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他才脱掉征衣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被派往苏联学习版画的第一批留学生,伍必端把国外学习的各种版画技术和艺术表现语言带回国内,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岗位和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伍必端先生不但在版画创作上成就斐然,同时对水墨、水彩、水粉等均有一定造诣。

他的版画作品内容广泛,有历史题材,而更多的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他的艺术始终深深植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表现出他对人民的赤诚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他的作品形式多样:黑白版画朴素自然,追求对生活的真情体验和优美意境的表现;彩色版画清新明丽,充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他又是一位出色的铜版画家,作品体现出扎实深厚的造型功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多样、多产、创新,深植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构成了伍必端艺术人生的主线。他创作的绘画门类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木刻、石版、铜版、丝网版、纸版、素描、水彩、水粉、国画等,有小巧作品,也有大幅历史画,堪称丰富多姿。他的画风清丽明快朴实,既有中国绘画的传统技巧,又融合西画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伍必端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也是一名战地画家。在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中,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时期,创作了许多生动而又警世的优秀作品。15岁他就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木刻画《血的仇恨》,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他创作的《列宁与中国志愿战士》等版画 精品,曾获得中国版画艺术最高奖--鲁迅奖。他还为陈毅、贺龙等老帅们画过像。

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到现在已经度过了70年的岁月。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70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大众火热的斗争中成长、发展和仕大的。

80年代与90年代是中国版画多向发展的繁荣阶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群体蜂起的活跃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老版画家仍放射着夕阳的余晖,中年版画家进入创作盛期,各地版画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各种类型的版画展览激增,难以计数,新版材新技法的大量开发利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局面,形成版画史上新高峰。二是视觉革命、语境变易的转型期(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初)。此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画家观念新、勇于变革,他们对以往版画的表现生活、开掘主题已无兴趣,更重生命体验、理性追求与技艺探索,力图突破以往版画的视觉方式与图式结构,从传统的造型体系与色彩模式中脱出,而实现跨文化跨语系的整合、创造。虽然有些作品留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痕迹,但在整体上使中国版画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三是90年代中期以来,着力本体建设的稳步发展期。由于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反思,对历史与现状的省察,使画家躁动的激情趋子冷静,创作思路与艺术取向逐渐明晰。一些有代表性的画家,创作中既注重精神文化品格,又追求技艺的精良,从而使中国版画在世纪之交以稳步发展的态势步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