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读后感(闲碎清欢无别事——(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闲碎清欢无别事——(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自是有清欢,此事不关风与月。

苏轼的清欢是“雪沫乳花浮五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陶渊明的清欢是“得太守酒,多以春圱水杂投之”;黄庭坚的清欢是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此三人的清欢在食、在酒、在欢宴。纵观历史长河,唐诗宋词元曲,多少作品,行间虽无清欢二字,可观其文、达其意,字字句句写的都是清欢二字。

往山里去,不必等来生。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红泥小火炉,火光微微弱弱,水要取踩着晨露去取来山泉水,还透着刚破冰的凉意。小茶壶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响着,冒着泡,初沸

二沸,取下茶壶,小心冲泡,瓷透的青花茶杯中,蜷曲的茶叶忽的绽开,绽出碧绿,茶水也是青悠悠的,于是就看着碧绿的茶叶在青悠悠的茶水中打转儿,似有似无的香气入鼻,浅抿一口,余味悠长。

眼里有绿意,鼻尖有茶香,舌尖是回甘,耳畔还有山雀的啾啾,什么凡尘俗世,太远太远,远到像是已经过来一辈子,不提不提。

再斟一盏,这一盏,不敬故乡,也不敬远方,只敬这春山,敬这闲人。敬只属于他的清欢岁月。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间。

——(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他自喧嚣的城中而来,带着一身世俗的浊气,行过城门,豁然开朗。

春丝小雨,温温润润,沾衣不湿,风也是轻轻的,柔柔的。朝田野望去,早秧是翠绿的,桑树正抽着新芽,也是翠绿的,田埂上的野草也是翠绿的,间或两朵紫色白色的小花。牧童的短笛悠悠扬扬,吹着不知名的小曲儿,顺着弯弯绕绕的小路,一路飘远。

于是,他一路向前。

怎么有些渴了呢?到哪里去沽写酒喝,水太清淡了,这春乡小景得要些酒来配才行。

四下一看,那些远远的,迎着风,招摇的,可不就是酒旗吗?

他走过去,轻唤一声老板娘,老板娘悠悠转醒,笑问,买酒吗?

他点头,取下腰间的酒葫芦递上,老板娘一笑,接过去,又道:“乡下小地方,都是自家酿的米酒,可比不得城里什么竹叶青,女儿红。

他也笑,朗声道:“不怕,我就爱喝乡下米酒,顶醇香。”

老板娘招呼他坐下,又拉着他,给了他两碟花生。

也好,就坐坐,让自己空,让自己闲。让自己不辜负这好春光。

从小店走出来,风停雨住,竟还有了些残霞,温柔地泛着浅淡的红,远山也被染了红色,清冷也不见了,多了丝俏皮。

他看了看着残日,也暗自替祈愿。日头,慢些落,让这橘光再多停留一会儿。

他也往前走,沿着弯弯绕绕的阡陌,走过农田,走过春烟,心里无比满足,浮生一日,人间清欢,这一日,真不算亏,不算亏。

在居,再野。无论在何处,唯怡然自得耳。人生在世,多少求不得,只因心中有挂碍,执念深了,便觅不到自己了。人间自是有清欢,清欢在何处?青山红霞,在炊烟人家,在阡陌篱笆,在你眼中,他笔下;在我们抛开俗世用心奔赴的每一个驿榻。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 小寒 ,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 文化 。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阅读原文

【作品信息】

  来源公众号:微海泛舟(ID:weihaifz)

  作者:章诗晴

  指导教师:吕晓青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随感

      一次外出学习,我买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和成人版这两本书。上完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林清玄散文少年版。这本书中有一部分文章编入教材或者作为阅读理解短文选入试卷,但往往都是片段,没有呈现作品的全貌,我想让孩子们读读原文,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就这样,我也读起来了,读完了少年版,我再读了成人版。

      世间万事的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生活和心灵的视角,就如花朵上可以看见锐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满阳光的花朵。林清玄散文就是这样,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去发现美好,朴实清新,如春日姹紫嫣红中的那朵淡黄的蒲公英般淡雅。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

                  感念的心

        《 透早的枣子园》、《鳝鱼骨的滋味》、《刺花》、《过火》、《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今天的落叶》、《长途跋涉的肉羹》……散文集中有许多娓娓道来的童年往事。林清玄家境虽贫寒,但可幸有一对勤劳淳朴的父母,他们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

        林清玄小时候家里穷,妈妈从鳝鱼摊要来鳝鱼骨,熬汤、油炸,想方设法把孩子养得脸色红润(《鳝鱼骨的滋味》)。爸爸去遥远的凤山办事,午饭吃到美味的肉羹。当时没有塑料袋,他买了个新锅,绑上草绳,把一锅肉羹夹在双腿,坐客运车一路颠簸回家。汤汁溢出来,锅外和草绳都沾上了汤汁,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到家只剩下半锅。一家人围在灶间吃美味肉羹的场景几十年都不会忘记,那美味是加了爱的作料啊(《长途跋涉的肉羹》)!在《今天的落叶》中,爸爸规定孩子们要把树林的落叶扫干净才能去上学。孩子们在抱怨的时候,爸爸教了他们一个方法,扫地之前先去把树摇一摇,把明天的叶子先摇下来,两天扫一次就好。孩子们卖力地摇树,可是,不论他们用多大的力量摇树,第二天的树叶也不会在今天落下,第二天依旧要扫落叶。原来,爸爸是让孩子们明白:在树林里并没有“明天的树叶”可扫,树林里的落叶要在今天扫干净。孩子长大了才悟出:明天自有明天的落叶,不必烦忧,活在当下,才是生命实在的态度。

      幸福来自于内心,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加一点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了。林清玄对父母的感念之心,藏在细腻自然的描述中,读者也跟着走进他的童年。而合上书本时,我的记忆一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