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文章(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会不会送玫瑰花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会不会送玫瑰花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

说到七夕呢,现在基本都知道,这是一个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但稍微有点年纪的朋友应该有印象,七夕以“中国情人节”的形象重新打包出现,实际上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那么,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的?后来为什么沉寂了?又是怎样改头换面以“中国情人节”的形式重新登场的?作为七夕的“镜像节日”的西方情人节是怎么个来历?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传统的七夕到现在“中国情人节”的这种流变?

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能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聊一聊的。所以,借着今年的七夕节,我们团队准备了一组文章,分别来跟大家聊聊上述的这些问题。今天这篇文章,先来跟大家聊聊,传统七夕节最主要的一项内容:乞巧。

一、“必也正名”,七夕节的传统名称

咱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在介绍七夕的节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这个节日的名称问题。

七月初七,这最早当然是农历中的一个日子,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相会。将天空中的星象附会成神话故事,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叙事方式,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据考证呢,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七月七是牛女相会的日子,这便是这个日期最早的含义。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随着牛女传说的传播,民间开始出现一些在这一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活动,比如在云梦秦简中有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记载,在《三辅黄图》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桥,接引牛郎织女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西汉时逐渐传到了宫廷之内,如《西京杂记》中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后世七夕节最主要的穿针乞巧节俗,在这时已经出现了。不过这个时候,人们一般还是把这个节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简称,要到东汉之后了。

穿针乞巧

七月七日牛女相会,民间最早的节俗实际上也是跟男女相会有关。但后来传到宫廷之中,皇宫里自然不能再庆祝男女相会。宫廷之中彩女(即宫女)众多,于是就逐渐地变成以穿针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动。这些活动也随着官方的推动逐渐地扩散到民间,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节”的名字。而由于这些活动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参与的,所以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被叫做“女儿节”。

二、传统七夕节的主要节俗:乞巧

七夕节起源于纪念牛女相会,但在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主要的节俗和牛郎的关系其实不大,织女才是这一节日的主角。相应的,参与节日活动的主体,也是以女性为主的。传说中织女的针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这一天,人间的女子便趁她与牛郎相会的时候祈祷她能够将巧艺传给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传统七夕节的主题。

传统的七夕节中,向织女乞巧的仪式可谓多种多样。从官方到民间,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节俗当属穿针乞巧。前引《西京杂记》中“穿七孔针”说的便是这种习俗。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的记载。一般来说,这种穿针活动,往往还要加入一点比赛的性质,称为“斗巧”,要比赛谁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方又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等,甚至七孔针已经不能彰显女性高超的技艺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还流行过穿九孔针。通过这样的比赛,实际上也体现了七夕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娱乐与社交的功能。

穿针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织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仪式。魏晋时期,“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七夕逐渐变成一种家庭的聚会,要摆香案、设供品,然后于月下向织女请求。具体的仪式和供品,各地依风俗和物产不同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常见的茶、酒、点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针”的。这个针并不是缝衣服的针,而是少女提前几天将豆子泡在水里,发出来的豆芽。摆上供品后,自然要祭拜织女,或者是画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对织女星祭拜。

是祭拜,也是女性聚会的机会

七夕节既然是祈祷,那么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习俗。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来占卜,或许是因为蜘蛛结网,与人们织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荆楚岁时记》中有“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的说法,这个“喜子”,就是蜘蛛的意思。具体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别,但一般都是抓一只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然后第二天如果结网了,或者结的网多,便以为得巧。

蜘蛛占卜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种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种特制的巧果、巧饭等等。巧果除了各种时令的水果之外,一般会用各种油、面、糖混合然后油炸成不同形状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会烙各种形状的饼子,也有见做各种糖人面人的。总之,各地风俗不同,花样很多。至于巧饭,一般是面条、水饺一类,但有些地区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东一些地方,过去有七个姑娘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包水饺吃的习俗。

巧果果

三、‍乞巧节与今天

传统的七夕节,或者说乞巧节,之所以能有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与这个“巧”对传统女性的意义有关。

咱们都知道,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般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作为家庭中的女性,是不是手巧,是不是能织布,这是决定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的。所以传统的女性才会费尽心思,试图向上天求得一双巧手。

到了今天,咱们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早就跟过去不一样了。现代工业社会,也确实不需要女性再去织布纺纱。不过咱觉得,这并不是说“巧”就完全没有了用处。

现在的七夕节,爱情的元素越来越突出,不论男女,如果能在这一天送给心爱的对象一个自己手工制作的礼物,那应该也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情吧?所以恋爱中的女孩子们,在这一天也不妨拿起针线,哪怕是十字绣呢,绣上一幅有你们共同记忆的画卷,这也是件极好的事情啊!

给心爱的男生,来幅十字绣吧

参考文献: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周思杨:《爱的时间一一试探我国当代爱情节日序列》,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赵逵夫:《七夕节的历史与七夕文化的乞巧内容》,《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于,七夕的诗歌或者文章有哪些

谢邀。关于七夕的诗歌,经查有

《乞巧》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秋夕》作者:杜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迢迢牵牛星》作者: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七夕二首(其一)》作者:德容

双星何事今相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织女牵牛送夕阳,

临看不觉鹊桥长。

如果你老婆是孕妇,七夕要怎样过

作为一名孕妇,好像要护肤品,衣服之类的,都太奢侈了,昨天我家那位问我今天七夕,想要啥礼物,我说现在啥也不缺,就缺钱,结果马上转了个5200,因为我们又是相隔两地,他工作也很忙,所以感觉也很好了,有那个心就很不错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