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属于孤竹国,那么孤竹国又是怎样的历史?好象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在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乐亭属于孤竹国,那么孤竹国又是怎样的历史

小时候最初听到孤竹国是因为一个白酒的品牌,孤竹国酒,最初的酒厂位于乐亭县新寨村(这个后文会继续说),记得当时这个酒在我们当地还算是知名品牌,逢年过节的就喜欢买孤竹国酒,那是我对“孤竹国”最初的接触

稍微大点后才知道原来乐亭这一带,乃至唐山、秦皇岛等周边在商朝时期被称为孤竹国,而这里的一条著名水系——滦河,也为孤竹国人生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从夏商之界左右封国,再到周朝被朝廷控制打压,直至春秋时期被齐国和燕国所灭,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封国,之所以说是封国,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带有商朝封地性质的“国家”

我一直以为既然叫叫孤竹国,难道是因为这一带盛产竹子?我还纳闷怎么北温带地区还能盛产竹子呢?直到我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孤竹”最开始是写成“觚竹”的

“觚”本意是用青铜铸成的酒器皿,“竹”是用来书写的竹简,这说明孤竹国当时是以文明见长的国家,故起此名。其实孤竹国的建立也标志着冀东文明的高度发达

孤竹国距今遥远,史料记载也不多,再加上我的知识有限,可能知道的就是一二皮毛

第一,说到孤竹国的历史,最有名的就要数伯夷、叔齐了,这两位分别是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和次子,他们最开始是因为在继承君主位上相互谦让,再到后来因为他们反对武王伐纣,所以哥俩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极力劝阻,史称“叩马而谏”,不甘心商朝被周武王所灭,索性哥俩上了首阳山,不食周朝的一粒粟,活活饿死在了首阳山

所以又有了流传万代的“不食周栗,隐于首阳,采薇而食”的千古绝唱,而这两位也经常被后人、甚至诸如孔子、乾隆、毛主席等伟人用来形容我国人不可摧残的骨气、气节。所以伯夷叔齐应该是孤竹国最显著的两位代表人物

第二,这一点不能算是直接说孤竹国历史的,而是我之前看书的时候发现,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孤竹国的历史吧,具体是酒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在孤竹国古都滦河岸边,发现一处商朝晚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和陶器,包括陶器盆、鬲、瓶等。1975年,又在孤竹国故地出土了一套宋代能够完成整个蒸馏过程的铜制白酒蒸馏器。迄今为止,这套蒸馏器证明,蒸馏酒(白酒)最早产生年代和最早生产地域在孤竹国属地,所以“觚竹国”的“觚”也许就从此而来

这也足以表明,当时的孤竹国酿酒技艺已经相当出色了。说到孤竹国的酿酒,现在我要回到文首说到的孤竹国酒,来简单说下这个当时享誉我们当地的白酒。

孤竹国酿酒技艺经过千年的民间创制和发展,在明朝初年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乐亭县新寨村杨家杨之荣通过总结民间酿酒技艺,在清雍正年间(1728年左右)始建福泉烧锅。据历史记载,他酿的酒“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这里的烧锅酒就是孤竹国酒最初的原型了

在这里我要说下孤竹国酒酿酒时用到的水,前面提到这里靠近滦河,但孤竹国酒却不是用滦河水酿的,而是用新寨村的一口井水酿的,而这口井就是福泉井

据记载,福泉井始建于清朝中叶,由杨家凿掘,井身井台均为青条石所砌,上有辘石和井铭,井深三丈。关于酿酒的这口井水,我小时候也听大人讲过,据说这口井水泉涌湍急,奔吐不息,水质清淳、甘甜可口,泡茶饮用时都格外的醇香

清乾隆十二年(1748年),福泉烧锅杨之荣的曾孙杨德润中了武举,官拜御前侍卫。据相传,杨德润于1755年护驾乾隆皇帝乘船到滦河下游孤竹国故地巡访时,拿出自家酿制的福泉烧锅酒敬献给乾隆,乾隆品尝后称赞道: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并说“孤竹国故地,酒香人贤”,当即钦定福泉烧锅酒拜祭贤伯夷和叔齐两位圣贤,并乘着酒兴在夷齐庙清风台挥毫写下千古绝句:

滦水回环曲抱洲,崇台百尺枕清流。乔松古籁拂衣落,快与前贤共唱酬

后亲点福泉烧锅酒为“京东之冠”

据《县志》记载,咸丰十年,僧格林沁亲王巡视乐亭海防,驻扎新寨,为防御英法联军侵略组建团练时,特召见“京东第一才子”史香涯,共饮杨家的美酒,饮后大加赞赏:“此乃孤竹佳酿也。”因之,福泉烧锅酒名声大振,孤竹国酒也由此而得名

虽然孤竹国不复存在,但冀东这片土地还在繁衍生息,今天的冀东人依然秉持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和铁骨正气,正在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希望这里的生活能够像孤竹国酒那样历久弥香

好象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在哪啊

在秦皇岛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是三千年前商代的一个方国----孤竹国,位于今卢龙县青龙河畔。《史记索引》载:“高汤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史志多有记载,“孤竹“本名“觚竹“,“觚“即商周时期用青铜制的酒器,“竹“即当年刻字记事用的竹简或木简。

1973年,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铜器上,有铭文“觚竹“的字样。这就表明孤竹文化的发达和孤竹地域的广阔。

  

  孤竹国国王的二子,就是古代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忠于商而耻为周臣,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更有“夷齐让贤“之佳话,后人皆仰之。孔子说:“古之贤人也。“孟子说:“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韩非说:“圣人清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也。“历代帝王更是对伯夷、叔齐倍加歌颂。孤竹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至今,秦皇岛还有孤竹国、孤竹城、阚各庄殷商遗址、书院山(夷齐读书处)、首阳山等古迹名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