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史海陆九渊创造性提出“五自”精神,并告诫大家注意八点问题-飞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从“心学”出发,考索研核人类在宇宙中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自立意识,是陆学的血脉、骨髓处,也是陆九渊终生追求的“道”,一以贯之。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得之也。陆九渊无限感慨地说:“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陆集>427页)宇宙间的大自然运行规律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因此,有大志气的君子也要不停地奋发图强。凡是由真诚明白了道理,这是出于本性;凡是由明白道理达到真诚,这是受了教育。君子依循

正确的道路去求高深的造诣,自觉地用功然后有所得。这种自强、自诚、自明、自得都是自立的结果,一生自享不尽,也造福人类使其同享就像诗经》上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面对南宋乱世,陆九渊特别强调发明人的“自立意识”;否则,乱臣贼子多矣!在槐堂教学时,他创造性地提出:“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的“五自精神”。

自立自重”是指“人”的气节,即立志之本。

陆九渊说: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陆集

页)后生自立最难。一人力抵当流俗不去,须是高着眼看

破流俗方可。要之此岂小廉曲谨所能为哉?必也豪杰之士。(陆集》442页)

既知自立,此心无事时,须要涵养,不可便去理会事。(陆集》454页)

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陆集459页)

先生这些话发自肺腑。国难当头,人伦已丧,弑君弑父者有之无廉无耻者有之,不顾国格人格卖身投敌者有之。至于奔名逐利见利忘义,发国难财,“沉埋在卑陋凡下处”、世不辨个小大轻重,既是埋没在小处,于大处如何理会得?”这种人就更多了……因此说:“后生自立最难。”再怎么“小廉曲谨”,他都会被南宋社会的流俗潮流卷去。就是已经“自立”的人,惹上了俗事,心就像大树倒了,猢狲般的颗心没有挂搭处。除非“豪杰之士”才能砥柱中流。看来,从儿时教育就要发明他自己尊重自己;否则,他不明大理,长大了怎么做得人?

“自重”包含:自己看重自己,自己器重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重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奋发有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做到在“势”“利”面前“不动心”。“盖德之宜为诸侯者为诸侯,宜为大夫者为大夫,宜为士者为士,此之为势与道合。”(《陆集》412页)可惜时的“人”,特别是士人,往往不自重,在“利害”面前昏头转向。“古人理会利害,便是礼义;后世理会礼义,却只是利害。”(陆集>424页)“世人只管理会利害,皆自谓惺惺;及他己分上事,又却只是放过(陆集》412页)“今之学者譬如行路,偶然撞着一好处便且止,觉时已不如前人,所以出乍,乍明乍昏。(《陆集》434页)因此,坚持“礼义”的人,便有人格,便是自重;知道“己分上事”是管住自己,求放心,便有人格,便是自重。“偶然撞着一好处”,便什么都忘记,“礼”也不要了,便不自重。只有克服“乍出乍入”,在利害面前不“乍明乍昏”,只有这样,便有人格,便是自重。自己尊重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本心。只有自重,才不会自卑;只有自重,才不会自贱;只有自重,才不会自侮;只有自重,才不会自弃。自重是一个人的本心中的“自尊”,而不是妄自尊大,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尊心”。尊人即自尊。否则,别人也不会尊重你了。(易》解释(谦卦,叫做“谦尊而光”。

“自得、自成、自道”指的是事业。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智)。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注2)真诚,才能自己成全自己;至于见道不见道,也要靠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万物的开始和终结;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有志气的君子要自己认识“诚”的重要。真诚,不是自己成全自己就够了,还要成全万物,造福于人类。成全自己,叫做“仁”;成全万物,叫做“智”。这种人,是有道德的“性”,也就有了吻合天地内外的“道”,任何年月都会符合时代的要求。《孟子》也说过:“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人,才能叫有志君子。

陆九渊石破天惊地说

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陆集452页》

他承接了思孟哲学中的“自立自成”思想,在人心惶惶,本心失落章槐堂气象

的乱世,坚定地相信人人能求放心、立安宅。只要去发明,就能自判非,自合天道,自成大业。“自得”是独立思考,不做思想奴隶;“自成是不受禁锢,别开生面;“自道”是自合天道,自创事业。“不倚师友载籍”,话说得激烈,似乎有偏;但非如此,不足针砭世病。在南宋末世,一方面是垂朽思想的桎梏很深;另一方面,社会上邪说被言横行,希圣希贤是假,妄自为“师”,诋诬“天道”是真,那些自失自暴自贱的年轻人受骗上当的大有人在。不倚”决非不要老师朋友、书籍,而是“不要倚赖”、“不要依靠”、“不要迷信”的意思。

陆九渊是公开承认“儒学”式微的人。他对学生缪文子说:

近日学者无师法,往往被邪说所惑。异端能惑人,自吾儒败绩,故能入。(《陆集》438页)

又说: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陆集》401页)《尚书》一部,只是说德,而知德者实难。(陆集》431页)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骨象脆,切磋之工精细;玉石坚,琢磨之工粗大。学问贵细密,自修贵勇猛。(《陆集》412页)

可见,在“吾儒败绩”的时代,陆九渊不是完全反对“倚师友载籍”,完全让学生胡闯瞎撞,踢开老师朋友和书籍。他决不是这个意思。他要“明师”;不要“昏师”,不要借“攻击异端”为名,自己却被异端“点检”的陋儒。他要说德的《尚书》,要践履道德的志士;不要出口词章闭口文义实际上对“德”一窍不通的蛀书虫。他要的是如切如磋的学友(属木的字有哪些?属木的字有九,干,月,本,朵,杖,居,柏,桉,梓,棒,扩,轨,过,玑,芨等。),才能有补于自修;不要自己没有主见不动脑筋专靠朋友输送的思想懒汉;“自修”再怎么勇猛,遇上“邪说”的朋友,“脆骨”就不能成器”了。

陆九渊强调“五自精神”的同时,指出注意八点:

一、“义利交战,而利终不胜义,故自立。”“故学者须当有所立,免得临时为利害所动。(《陆集411、437页)在“义利交战”时,取义还是取利?这里特别需要“自立”。

二、“恐人自是之域,便轻视古人”“今各自执己是,被人点破,便愕然,所以不如古人(集431、433自立自道不是“自是”。既然“自以为是”,又不肯“见善则迁”,不如古人。

三、“某岂不爱人人能自立,人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学者当量力度德。”(《陆集456、455页)“自立”还要“立人”。《尚书》上有“同力度德”,“同德度义”。这里提出“量力度德”,即先衡量自己的“力”和“德”,再帮助别人。

四、“士不可不弘毅。譬如一个担子,尽力担去前面不奈何,却住无怪。今自不近前,却说道担不起,岂有此理?(陆集432页)不要有畏惧心理,要有毅力;能力有大小,贵在参予。

五、盖子贡反为聪明所累,率不能知德。”子贡是孔子高足,其才最高。夫子教他最用力。但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不能“知德”。愚鲁的曾参反而得到夫子真传。这里告诫“自立自道”的人不要太自负。

六、六、“曾不知我之涓涓虽微却是真,彼之标末虽多却是伪,恰似檐水来相似,其涸可立而待也。”(陆集》398页)不要盲目地羡慕别人虚假的成就,要脚踏实地,真实地做学问,做事业,做人,自信是“真”。

七、先生尝问一学者:“若事多放过,有宽大气象;若动辄别白,似若隘不知是?”学者云:“若不别白,则无长进处。”先生曰:“然。”(陆集>467页)自己独立思考,不要遇事就“谦让”,管他错对,马马虎虎过去;不要怕人家说偏激(褊隘),也不要怕人家说“标新立异”,这样就不会有长进。八、“小者,他起你亦起,他看你亦看,安得宽弘沉静者一切包容。”(《陆集446页)“自立自道”的人,要有肚量,沉得住气,宽容异者,不要小家子相。

强调主体精神,还要注意客体情况,这是指道德教育中,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必须注意的八点。自暴、自弃、自堕、自馁、自孤、自是、自负、自骄都是“五自精神”的大敌。

学生李伯敏读了韩愈的《原道》,茫然无入处,虽说不敢废置放闲,但整日昏昏沉沉,一无所得。陆九渊尖锐地指出:“你精神都死了!”“不是懈怠,便是被异说坏了!“夫人学问,当有日新之功,死却便不是。”(《陆集43页)学生张辅之在求学中为“师心自用”所苦,陆九渊说:“特然自立之节,较之流俗人则为贤者,在子之身则为深病。”指出他的毛病在“自道有德,人亦以为有道有德,岂不甚 负”:“此等不遇圣贤知 道者,则皆自负其有可畏哉?

俗 闻,行所知,只成得个檐板……若与流 其本不正,而尊所同过,其过尚小;檐板沉溺

之过,其过甚大,真所谓膏肓之病也。”(陆集36页)学生刘淳叟很聪明,“平日闻言辄喜,遇事辄询,有听纳之体”;但学习求速,朋友相聚时,“自作艰难,自作节目”。陆九渊一针见血地说:“今淳叟所取自得,力行之说,与《中庸》《孟子》之旨异矣。”(《陆集》53~54页)学生傅子渊、邓文范都是自立的典范。傅子渊虽高趣甚,但阔节疏目;文范心细却眼界不高。陆九渊及时指出:“子渊弘大,文范细密。子渊能兼文范之细密,文范能兼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