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问学?师旷问学这篇文言文用白话文来翻译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6

师旷问学

【原文】   
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年七十,欲学,恐(5)已暮(6)矣。”师旷曰:“何不秉烛(7)乎?”   
平公曰:“安(8)有为人臣而戏(9)其(10)君乎?”   师旷曰:“盲臣(11)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12);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13)昧行(14)乎?”   
平公曰:“善哉!”   

【典故】   选自《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害怕。   
(5)暮:晚了,迟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开玩笑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章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晋平公所说的“暮”:指现在想要读书太迟了   
师旷所说的“暮”:指晚上的时间太晚了

师旷问学这篇文言文用白话文来翻译是什么意思

《师旷问学》的白话文翻译: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文言文《师旷问学》的翻译是什么

《师旷问学》翻译: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燃的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赏析

《说苑》中“师旷论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

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