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香港电影的武行,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你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貂蝉是巾帼英雄,还是红颜祸水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香港电影的武行,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

在第38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钱嘉乐、钱小豪兄弟将“专业精神奖”颁给了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龙虎武师之一——入行逾50年、出演过120部电影、被业界唤作“鱼头允”的刘允。这也是金像奖设立该奖项以来,首次将专业项目的最高荣誉授予龙虎武师,尽管这个群体早已对香港、甚至全世界的动作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

龙虎武师,也被称为武行,原本特指粤剧中负责武打动作的武师,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香港功夫电影风潮的兴起,龙虎武师们相继走出梨园,走入片场,摇身一变成为香港电影产业中最特殊的一类工种。

一方面,他们是香港电影的死士,“Kungfu Stuntmen Never Say No(特技人永不说不)”是龙虎武师行动的不二准则,做过三年龙虎武师的曾志伟曾表示:外国人来探我们班时,问我们武行这样你们也敢做啊?因为这个动作谁做谁死。正是带着这股不要命的狠劲,香港功夫电影缔造出一个黄金时代,中国功夫从这里“打”向世界;

另一方面,他们是香港电影产业中地位低下的走卒,无论是吊威亚、演死尸、跳楼、跳车,最终不过是台词没几句、甚至连姓名都上不了片尾字幕的“死跑龙套的”。李小龙凭四部半电影奠定了影坛地位,普通人一提到香港功夫片,首先想到的仍是这位已逝的功夫巨星。而龙虎武师中的绝大部分人,摸爬滚打半世,拍的电影几十上百部,也不过被喊作“茄喱啡”(香港对临时演员、小角色的称呼)而已。

“醒目过人,专业精神”

尽管年过70岁,刘允上台时还是走路带风,极具个人卖点的“斗鸡眼”依旧在,倒是整个获奖致辞讲的磕磕绊绊。去年,刘允曾表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专业精神奖是他入行50年唯一有望夺得的电影奖项。如今一偿夙愿,刘允磕绊中有两句话讲的格外顺畅,一句是“多谢香港电影养了我50年,我爱香港电影”,另句是“龙虎武师,醒目过人,专业精神!”

事实上,龙虎武师与金像奖早结下了深厚渊源。1982年的第一届香港金像奖,签约了邵氏电影的惠英红凭《长辈》拿下影后,她的获奖感言是:“我不知说什么才好,不过我一定要多谢一个人,我的师傅刘家良。”

刘家良便是香港电影界最早一批的龙虎武师,他是洪拳的第五代传人,其父刘湛是黄飞鸿的徒弟林世荣,也就是《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猪肉荣”一角的原型。刘家良1950年投身电影,凭着过硬的武术功底在1963年晋身武术指导,并在1975年成为香港第一个从武术指导升级为导演的人。在职业生涯内,刘家良担任过动作指导的电影超过160部,执导的电影超过25部。

内地观众普遍知道“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但在许多资深功夫片影迷眼中,刘家良是更值得顶礼膜拜的对象,相比于袁和平武打动作设计上的天马行空,刘家良更讲究拳拳到肉的格斗感,有人曾讲“刘家良要是去了好莱坞,哪里还有袁和平?”

让惠英红斩获影后的《长辈》,是刘家良1981年执导的一部作品。那会儿功夫片是旗帜鲜明的“男性向”电影,从来没出现过所谓“打女”。南派的刘家良不顾“南拳北腿”的派系差异,坚持启用了北派的惠英红。很多年后,义兄刘家辉讲到这件事,评价刘家良“够胆”。到了第38届金像奖,以“打女”角色拿到影后的,依旧只有惠英红一个。

从龙虎武师到电影导演,刘家良是香港龙虎武师群体中不可多得的“进阶”样本,连同洪金宝、成龙、曾志伟、元彪、元华、元奎、刘家辉、惠英红、甄子丹等或成为一代功夫明星、或成为知名武术指导的,都是以龙虎武师为职业踏板、从中受益的“极少数”。

“苛难式拍摄”

大部分时候,听着很威风的龙虎武师,实际上就是个“挨打”的职业,甚至连挨打还得“有资格”。最开始入行的小武师们,连站着的机会都没有,导演怕浪费时间和胶卷,通常让小武师们演死尸,好不容易熬到能站着演了,“走位”不慎,星途尽毁。

曾志伟曾举过一个例子,有阵子功夫片流行使“独臂刀”,一把刀至少要杀二三十个人,杀了十八个,你第十九个冲上去,出了任何问题,换来的就是导演一句“行开啦”。

要么当群殴镜头里的一个人肉背景,想“出头”就得更刺激——去包揽电影所有“容易出人命”的镜头。元华曾说,当年拍戏,要想拍的好,只有一句话——“大家死过”。

元彪拍《富贵列车》,整个建筑都在熊熊烈火中,元彪侧空翻从二楼楼顶翻下;钱嘉乐拍《东方秃鹰》给洪金宝做替身,从十来米高的悬崖上跳下,要恰好落在一辆行驶的卡车里;元华拍《捉鼠记》,从二十米高的直升机上跳进海里;杨紫琼拍《阿金》,一场跳桥戏直接导致其摔断三根肋骨,险些瘫痪;柯受良拍《最佳拍档》,骑着摩托车从二楼腾空冲下,动作危险到连好莱坞特技演员都拒绝尝试……不想做背景,就要实打实拿命来搏,成龙曾用一个词形容,叫“苛难式拍摄”。

连“护具”都是奢望。导演陈德森形容片场场景:“那时候拍一个从高处往下摔的镜头,十个武行就都排在那里做‘后备’,第一个人摔坏了,第二个、第三个就得接着上,救护车在旁边等着,摔坏了直接送去医院”,“武行受伤比率超过50%”。

有记者问洪金宝受过最严重的伤是什么,洪金宝回答:“腿断过7次,手断过3次,我也不知道你说的哪一次重,哪一次不重。”顺便说一句,洪金宝本人发明了威亚的一个新玩法——把吊着武行的钢丝剪断,武行直接从空中摔下,而且还要记得摔下来的时候是“没力气的”。

行业风险太高,香港保险公司甚至一度拒绝接武行的保单,但拼命三郎还是比比皆是,譬如早期师从占元的“七小福”,后来诞生的香港武行界最出名、最不怕死的四大班底——刘家良的刘家班、袁和平的袁家班、洪金宝的洪家班、成龙的成家班,以及神风特技队、猛龙特技队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亡命徒”。这其中,成家班名气最大,香港曾流传一个说法:医院里,永远有7张床位是为成家班的人留着的。

如果说有谁曾为香港电影出生入死,大抵也就是这些弟兄了。

“我地中国人,唔系东亚病夫”

香港功夫电影从崛起到繁荣的一大驱动力,是港人不断被“切中”的内心需求。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参与三十个体育项目的角逐。最终除撑杆跳高外,其他项目均在初赛阶段出局,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彼时中国代表团途经新加坡回国,新加坡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讽刺中国人,漫画中有四个大字——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就此成为华人社会迫切想要撕碎的歧视标签。港英时代下,作为“二等公民”,港人想重塑身份认同感的意识尤甚。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香港借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经济腾飞,与台湾、新加坡、韩国一起被外界称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的劲增,直接影响了电影创作的底层动机——即便是在虚构作品里,港人也需要众志成城、扬眉吐气的畅快感。

现在回过头去看香港叫好叫座的功夫电影,如《猛龙过江》《精武英雄》《醉拳》系列、《方世玉》系列、《黄飞鸿》系列……大多离不开两个主题:一是民族大义,二是江湖兄弟。

以1972年上映的《精武门》为例,日本虹口道场馆主铃木宽在霍元甲的头七之日送上了写有“东亚病夫”的牌匾,李小龙饰演的陈真以一人之力单挑虹口道场馆几十名日本武士,把写着“东亚病夫”的纸塞到日本人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