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再出发,让新闻离你更
发布时间: 2023-07-11

李沅:再出发,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2-12-16 15:38·江苏商报

李沅

江苏紫金文化优青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我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工作已经22年,时间越久越觉得需要充电。如今,我更像一头安静的骆驼,从媒体融合的绿洲中汲取水份,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不知不觉,金陵瞭望杂志社专职编务李沅已在新闻职业的道路上奔波了22年,期间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多家媒体单位辗转,从懵懂莽撞到意气风发再到成熟坚韧,她对新闻人这个身份不断做着更新与思考。

“当你选择了做记者,就选择了鞋柜里永远是耐走平底鞋的奔波;选择了假期去饭店菜刚上桌就被电话叫走的无常;选择了在媒体融合大潮来临时,摸着石头过河打造爆款新闻产品的考验。节奏越快,越是让自己静心自省。我成长中的拼搏努力,很多记者都有。那些高光和荣誉,更多的是因为我幸运地抓住了好时机、遇到了好老师、进入了好平台。”李沅说。

△李沅

一头蛮牛踏进了新闻的沃土

李沅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说自己打小有两个爱好——看“闲书”和琢磨美食。

“上小学时不少家长都给孩子订作文选,我家没有,因为家里有一面墙的‘杂书’,家人根本不管我看啥。”世界名著、《小说月报》《十月》……小小的她就这么囫囵地看。

二十多年前,南京延龄巷有家饭店的招牌菜是“奶汤豆皮”,李沅好奇汤怎么那么白,“我索性悄悄来到饭店后厨打探,结果发现师傅在熬奶汤时会加上一勺咖啡伴侣。”

“现在想来,这些‘闲书’和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让我时常蹦出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个习惯也让我在新闻策划时,能够脑洞大开。”李沅说。

2000年夏天,李沅大学毕业,来到《江苏商报》实习。日常工作是接电话、接传真,记下新闻线索,整理给新闻部主任,由主任签派给记者去采访。有时新闻线索很小,路程又远,没人愿意去,主任就让她跑跑看。

“回来后我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小稿子,主任觉得还挺顺,开始布置选题让我去尝试。我在懵懵懂懂中踏入了新闻行业。” 李沅说。

之后去《金陵晚报》被分到了时政和城建条口,李沅常常坐公交车在南京城转悠,看到工地围挡就跳下来,瞧瞧是什么工程。

国内第一条湖底隧道玄武湖隧道开挖时,李沅以“结构学专业”大学生的名义混进了施工现场,在炎夏里从中央路徒步走到了新庄。“20多年过去,我还能清楚记得稿件中提及的玄武湖隧道的长度——2.66公里。因为那是我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展开全文

在河西工地,球鞋陷在稀泥里边拔边走,记录奥体中心打下第一根桩。

在南京的农村,满脸爆痘晒得黢黑,把村干部和村民都问烦了,写下后来获得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的《直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次突破》。

在地铁一号线工地的隧洞里一呆就是大半天,只为弄清盾构机的工作原理以及鼓楼段地下施工难度有多大。

为“蹲”南京某农产品“烂市”与否的真相,在田头被晒出皮炎……

在刚当记者的两年内,李沅写出了所在报纸近三分之一的头版头条,其中很多都是这样“拼”来的独家消息。

△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之夜在邮政大厦大厅里采访的李沅

“生猛敢拼是双刃剑,那时我曾因为职务署名错误被采访对象训得嚎啕大哭,也曾因为抢新闻跟同行大吵。工作头几年,我就是一头意气风发的蛮牛。回头想想,恰是我这头蛮牛赶上好机遇踏入一片新闻沃土,那时报业新闻大战正酣,南京也正值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改造力度加大的时期,也许换一个勤奋的记者,跑我这样的大条口,同样会出这样的成绩。”李沅说。

赶上架的鸭子生出了利爪

“在新闻生涯中,很多项目在刚接到任务时,我都有种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李沅说。

在《江苏商报》时,20岁出头的她被要求隔天写一个头版头条、隔天写一篇社会评论,持续了半年多。

2002年,她去了中共南京市委机关刊物《金陵瞭望》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在11年时间里承担了大部分的头条特稿写作任务。

2014年后,在《金陵晚报》负责时政报道部门、当主发编辑值大夜班、青奥会期间牵头《小青柠特刊》、做教育部门负责人、做教育新闻微信公众号、进入紫金山新闻App筹备团队……

“每次总编或主任将任务交给我时,我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项工作之前从未涉及过,怎么办是好?” 李沅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笨拙的鸭子被人拎到半空中。“可这些新闻前辈们总是轻描淡写地笑着说‘试试吧,你怎么知道你不行?’”

她也明白,从纸媒时代走向媒体融合时代,被浪潮冲击着的传统媒体人,谁不是一次次从零开始呢?

李沅尝试从用户的角度谋划新闻产品。

做教育微信公众号,她想着自己如果是家长会关心什么问题。2015年,李沅接手分管教育新闻仅2个月,就策划出多个点击量10万+的热帖。策划并指导采写“中招乱象”系列报道,报道影响较大,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领导因此主动约见记者,回应报道中的热点话题。报道也获得当年赵超构新闻奖二等奖。

做《小青柠特刊》时,她想着自己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做什么才能又好玩又有意义?于是有了请志愿者竖起大拇指共同摁出一棵“指纹树”的策划,获得了当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小青柠特刊》封面

筹备紫金山新闻APP时,她想着自己就是南京的移动端新闻读者,想看啥,手指怎样在屏幕滑动才不嫌烦。上线之后,李沅带领所在内容团队,创造了众多全网千万级传播的新闻产品。团队获得了诸多奖项,如 “党的十九大报道,主流媒体传播力榜单最具创新力地方客户端”、媒体融合传播案例奖、首届“现象级”新媒体传播案例一等奖、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十佳案例等。

△2017年7月31日紫金山新闻APP上线当天

“当你真的去尝试了,就会发现这些新事物其实很有意思,攻关的过程也很刺激过瘾。”在李沅眼中,南京市媒体融合的“力作”紫金山新闻APP就可以证明传统媒体人也可以无缝切换到新媒体人。

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历练,被赶上架的鸭子逼着自己“光秃秃的鸭蹼”长出了“利爪”,牢牢攀住了生存与发展的架子。

李沅特别感谢那些把她“赶上架”,推着她前进的前辈们。“这一赶一推,给了个人的发展机遇,给了对试错的宽容,更给了在背后默默的引导和支持。”

做融媒体绿洲中不断汲养的骆驼

2020年,李沅重回金陵瞭望杂志社工作,担任专职编务,工作内容侧重《金陵瞭望》杂志城市文化版的采编。

《金陵瞭望》经过多年发展,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党刊创新发展之路。她尝试将在新媒体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和创意灵感融入到杂志编辑策划中。

李沅主力牵头策划的《谱写新征程上长江之歌的南京华章》专刊,不久前获得了2021年度南京市好新闻二等奖(重大主题策划类)。

专刊整体以“长江之歌”为策划灵感,采用航拍、延时拍摄等多技术模式拍摄长江南京段,为读者献上了一系列精美大图。

△《谱写新征程上长江之歌的南京华章》专刊

“我们还首创杂志的‘云阅读’模式——采用‘纸质画报+专刊电子书+云资料库’延伸阅读的形式,扫码即可阅读和观摩更加丰富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随刊配发精美长江主题月历和小折页。”

李沅介绍,这样的设计可以将传统的纸质专刊同步拓展到“云空间”,并在空间里持续不断地更新展示更多内容,让长江南京段的壮美画卷得以持久更新延续。

在李沅眼中,《金陵瞭望》城市文化版可以创新的空间还有很多。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的号召,这为团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南京城市特色文化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和目标。

除了撞上好机遇、遇到好老师,李沅还庆幸自己一直在一个好平台。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走过了六十六载峥嵘岁月,走过“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站在历史与新时代的交汇点上,正全面拥抱数字经济大时代,这让李沅感觉前进的动力更足了。

“我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工作已经22年,时间越久越觉得需要充电。如今,我更像一头安静的骆驼,从媒体融合的绿洲中汲取水份,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芮天舒

编辑排版丨祁 绩

摄影摄像丨周 韬

美编丨鲜曼青

校对丨熊向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