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上,苏轼和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师生关系吗如何评价?天子门生是指谁有什么好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北宋文坛上,苏轼和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师生关系吗如何评价

苏东坡是欧阳修的门生,但不是王安石门生。

苏东坡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是欧阳修,苏轼被录取为第二名。本来苏东坡应该为第一名,但欧阳修弄了个乌龙,原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考第一名,觉得自己是考官,应该公平期间,为了避讳,姑把苏东坡的考卷误以为是曾巩的,所以把他录取为第二名。结果打开试卷候发现是苏东坡。

苏东坡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进入仕途。苏东坡成为欧阳修的门生以后,欧阳修也给予了很大帮助,老苏(苏东坡的父亲)也是通过欧阳修找到工作的。

王安石是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在宋神宗在位时进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最终虽然失败,但对后世影响深远。苏东坡曾和王安石同事,但苏东坡对变法有一定看法,他不完全支持变法,而是有选择的支持。

天子门生是指谁有什么好处

古代科举考试,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主考官员为宗师(老师),自称为门生(学生)。严格地讲,这种考官与考生之间,并不没有什么师承关系。但考官与考生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即结为“朋党”,不同“朋党”之间形成“党争”,即权力与利益方面的争夺。

古代科举考试基本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殿试”为最高级别,也就是最后的环节。“殿试”的主考官,名义上是皇帝,即天子。但“殿试”只是在“会试”的基础上排列考生名次,宋代以后没有淘汰,所以是名义上的考试。“殿试”的录取者为进士,排名是由皇帝钦定。通常情况下,皇帝钦定名次的是前10名,其他皆是程序性的。因为天子与进士之间存在“师生”关系,进士皆为“天子门生”。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主考大臣借机扩充势力,在道义上增加考生对国家(天子)的忠诚,减少考生之间“朋党”的形成,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于隋唐,真正成熟的科举制度则成熟于宋代。所谓的“天子门生”,一般是指宋代及以后。明代的科举制度趋于完善,进士们虽都是“天子门生”,但基于“乡试”“会试”是“殿试”的前提,进士们既是“天子门生”,同样是某考官的门生,所以“天子门生”之间同样形成“党争”。

明末的朋党关系非常复杂,在因地域关系形成的齐、浙、楚等党,也有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以及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诸党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别,但核心还是利益关系。诸党的形成,“师生关系”非常突出,但不是唯一的。

北宋共有九位皇帝,出现过五次垂帘听政,太后为何未能独揽皇权

事实上除了题主说出了这个后宫虽然参与政事,但是却未能专权的情况,宋朝还有另外两个政治特点,那就是北宋没有出现大的武人作乱和权臣专权篡权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进入到北宋时期逐渐进入文官政治时代。

无论是两汉还是盛唐,那些随同开国君主打天下的武将们也就是那些职业军人们,在得到天下后,除了获得高官厚禄封地之外,还会被委以重任,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也就是在北宋以前,这些职业军人出身的武将,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并且手握大权,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唐朝被实力强大的武人藩镇所灭我,后五代则是掌握国家大权的武人藩镇政治的继续,五代时期的武将安重荣曾说过:“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就是武人专权政治真实写照。

五代十国的乱象,让赵宋皇帝下决心实行文官政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之后,很快采取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大将的兵权。此后唐朝中期以来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职务,被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北宋皇帝给弄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职,此后赵宋皇帝进一步加强“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方针,强化文官的政治权力,弱化武将的权力,同时在中央建立规模庞大的禁军,在地方则设置战斗力不高的厢军。此外由于赵匡胤夺取的柴荣幼子柴宗训的江山,道义有些说不过去,于是北宋从赵匡胤开始,开始厚待文官知识分子,希望这些文人能够在道义对于赵家少些非议。也正是从北宋开始,开端于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成熟,文化在北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削弱武将权力,增强文官权力的同时,北宋将改革官制,将官员的权力和职责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官员之间的彼此制约,避免出现官员独揽权力的局面,而这种文官制度的发展到后来,出现限制皇权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在北宋以前的从来没有的。

北宋时期官制改革进一步细化

于是北宋文官政治发展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首先国家过分的重文轻武,导致军人地位低下。北宋名臣韩琦声称“东华门下唱名方为好男儿”,而军人则是被烙上金印的囚犯才能做的工作“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出自北宋时期。

其次皇权受到限制。北宋的皇帝不能随意下发命令,皇帝颁发的圣旨除了皇帝同意之外,还需要加盖中枢的几个部门的大佬进行专门审核,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比如著名的宋仁宗时期的包拯,甚至可以喷皇帝一脸唾沫。

第三是文化空前繁荣,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国家积极鼓励天下百姓读书,参加科举。比如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就写过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而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在北宋时期,是真的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

也就说是在北宋建立起成熟的文官政治之后,皇权和军人的权力受到限制和制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帝的任意妄为和军人作乱、权臣篡权等情况的发生,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渴求的“与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而北宋出现了太后听证的,都是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之下,而在成熟的文官政治之下,太后想要长期专权秉政也很困难。

当然北宋过分强调文官政治,对于武人限制太多,导致北宋长期军事力量不强,后来被少数民族政权亡国。

文林郎,是大清朝的什么官衔;和当今的什么官级平级

文林郎这种是散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就是县委书记那一级的。

散官是表示官员等级,而职事官才表示所任职务。

隋开始有散官的概念。

而到了明朝和清朝,就按照实际的级别和待遇来授予品级,散官就只剩下名字了。

文林郎是文官,属于正七品,比较有特色的职位是知县。

而我国当前的行政级别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对比下来就是正处级,处长、地级市的局长、地级市区区长、县委书记等。

由此相对的武职是把总,统帅400多人,类似于我们的营长(500多人)一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