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觉(什么是心悸有什么症状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什么是心悸有什么症状

心悸一般指心跳加速,可自行感觉到,心跳强度增加,伴有心前区不适,偶尔出现气短、脸红等症状,或有些人心跳节律不规则、强度不等,也称为心悸,生理和病理上,生理心悸通常发生在运动、劳动、兴奋、害羞、恐惧、紧张等之后,休息后可以放心,病理性心悸可能发生在发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心悸什么意思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以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的人有时候也会发生者心悸症状。

引起心悸的病因很多,除了心脏本身病变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心悸,还有生理性和功能性心悸。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心脏波动增强:引起的心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心脏波动增强引起的心悸主要发生在健康人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病理因素引起的心脏波动性心悸主要是由心室肥大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导致心室肥大的疾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引起左心室肥大,心脏收缩力增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回流量增多,增加心脏的负荷量,导致心室肥大,也可以引起心悸。此外脚气性心脏病,因维生素B1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也可出现心悸。其他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发热、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时心率加快、搏动增强而发生心悸症状。

2.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或其他心律失常都会出现心悸症状。

(1)心动过速: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疾病都会发生心悸症状。

(2)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引起心悸。

(3)其他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等,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病人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的感觉。

3.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都会出现心悸症状。

4.心脏神经官能症: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心脏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除心悸外尚常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或心尖部隐痛,以及疲乏、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且在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5.β-受体亢进综合征: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易在紧张时发生,其表现除心悸、心动过速、胸闷、头晕外还可有心电图的一些改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段下移及T波平坦或倒置,容易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相混淆。采用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可以鉴别。β-受体亢进综合征,在应用普奈洛尔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说明改变是功能性的。

6.更年期综合征: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系列内分泌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心悸也是其中一个症状。

7.其他:胸腔大量积液、高原病、胆心综合征等,也可出现心悸。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

谢谢阅读!

心悸怔忡是什么意思

心悸怔忡是属于中医的一个疾病名称,心悸怔忡跟情绪因素有关,有惊吓或者情绪不遂,忧思,脑用过度或者过度的悲伤以及过度的紧张而发作。症状就是自己感觉到心慌不舒服,​心中不停的跳动,这种人多属实症,可以自行缓解,不发作的时候能常人一样。

心悸是症状有哪些

心悸是一种有意识的心跳不适或恐慌的感觉。一般来说,心率增加时,心脏会感到不舒服,心率减慢时,心跳强烈,心悸时,心率可以快或慢,也可以有心律失常。心悸可见于生理和病理状态。生理条件包括剧烈运动或高压力,饮酒,喝浓茶和咖啡,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病理状态可见于各种原因的心室肥厚、甲亢、贫血、发热和各种快、慢心律失常。

心悸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办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或见脉象迟、数、叁伍不调的一种病证。心悸包括惊悸、怔忡两大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临床有的呈阵发性,有的呈持续性。一般每因情志因素、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重,且常伴有失眠、健忘、胸闷、胸痛、眩晕、耳鸣等症。

本篇讨论以心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源流】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有相关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对心悸脉象的变化也有认识,并阐述了脉象在本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上的重要价值。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叁伍不调者病。”《灵枢·根结》指出:“持其脉口,数其至也……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汉代始有惊悸的病名。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心悸。”阐述了因惊而脉动,因弱而悸的病因病机。其对水饮为悸的探究尤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说“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肾,心下悸”,指明水饮作悸的病机。张仲景还制定了心悸的辨证论治,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根据惊悸的发病原因设“金疮惊悸候”、“心病候”、“虚劳惊悸候”等。唐代孙思邈提出治疗心悸的方剂,如《备急千金要方·心脉论》提出:“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宋代严用和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治疗方药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曰:“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治当“宁其心以壮胆气”。选温胆汤、定志丸作为治疗方剂。

金元时期,有关惊悸、怔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强调:“悸为怔忪,皆热之内作。”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亦主张惊悸、怔忡“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并创立了著名方剂朱砂安神丸。朱丹溪及其门人又提出了血虚致病的理论,认为惊悸怔忡皆由血虚引起,并突出了痰的致病作用。如《丹溪心法》中所说:“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