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的诗句?有带子规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子规的诗句

子规的诗句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作者: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宋 王令《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宿七盘岭
作者:沈佺期 (唐代)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蜀道难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有带子规的诗!句

1、净林新霁入,规院小凉通。——出自唐·王湾《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2、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闶闳高。——出自唐·韦瓘《留题桂州碧浔亭》
3、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出自唐·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4、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出自唐·孟浩然《齿坐呈山南诸隐》

有关“子规“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子规“的诗句如下:

1、唐代沈全期的《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2、唐代杜甫的《子规》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3、唐代李白的《蜀道难》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唐代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

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5、宋代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关于子规的诗句

芳春平春绿,清夜子规啼。(唐·沈全期《夜宿七盘岭》)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难》)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唐·温庭筠《菩萨蛮·其六》)

子规的诗句大全

1、夜闻子规 韦应物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子规》古诗原文及赏析

   子规

  唐代: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

  ⑴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⑵国:故国。

  ⑶委:舍弃,丢弃。

  ⑷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⑸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⑹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⑺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⑻离:分开。

  ⑼长:通“常”,持续,经常。

  ⑽吊:悬挂。

  ⑾欲:想要。

  ⑿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⒀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⒁凄切:凄凉悲切。

  ⒂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赏析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