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州,现在是什么地方?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幽州,现在是什么地方

幽州,乃古代十二州之一。传说舜分冀州东北为幽州。

《尔雅》.《释地》注:“燕曰幽州。”即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

另,周、汉时皆置幽州。周.幽州兼有山东部分地区。汉.幽州为武帝所置十三州之一。东汉州治在蓟(今北京大兴区),晋.州治在涿(今河北涿州)。

唐代幽州领郡时有所变迁,玄宗(天宝)中为范阳郡,肃宗(乾元)后又为幽州。

至五代时,幽州废除。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史学界不少学者都认为,缺少幽云十六州的北宋先天不足,如同一个天生的哮喘病人,被人掐住咽喉,最终难免因呼吸困难而毙命。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又为何对北宋乃至后世整个中原地区影响深远?说起来话就长了。

幽云十六州的来龙去脉:割让之痛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幽指北京,云指大同。从地理位置上看,幽云十六州主要分布在当今的京津冀及山西北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说白了,就是汉人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由于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即五代十国。从根本意义上说,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实质上是唐朝一百多年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升级。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在此期间崛起,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

契丹人原为胡服骑射之族,部落众多,各部落也为抢占资源冲突不断。耶律阿保机统并契丹八部后,为解决塞外物资匮乏的局面,契丹族开始南下侵扰中原地区。而此时的中原之地恰好也处在一个群雄逐鹿的时期,给了契丹人一个机会。

中源河北的地方势力常勾引契丹引以外援,而契丹人则从中谋取好处,在汉人与契丹人互相利用与被利用中,契丹族加深了与中原的接触,中原在文化和政治制度上的先进程度,让阿保机大为震惊。

阿保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国人称之为辽太祖。不得不说阿保机是个有远见的智者,在他称帝建都的同时,一边造文字、定法律,设官职,练军队,一边不断扩张地盘,将周边部族逐步吞并,还一举端掉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可以说,阿保机在位期间的对内对外政策增强了国力,为契丹接管幽云十六州打下了基础。

上图为传说中的耶律阿保机

阿保机死后,其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继续对外扩张,不久便得了一个“大便宜”。后唐大将石敬瑭受到李氏皇族的猜忌,搞起了内讧。石敬瑭为图自保,也为夺权,主动向契丹求援,并许诺称臣割地。

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尊称辽国皇帝为“父皇帝”,而自己则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幽云十六州也作为“承诺”割给了契丹族。这一割就是430年,直到明朝朱元璋派明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才收复此地。

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日子里,汉人一直挣扎在收复的路上,后周周世宗柴荣曾试图北伐,不幸中途染病,只好作罢。此后,失去的幽云十六州成了宋朝的心病。

失去幽云十六州的中原地区,已无险可守,从此,北方游牧民族打开了南下侵扰中原的大门,汉人的国家安全失去了重要保证。

赵匡胤的痛,后世子孙的疑难杂症

北宋的心病

幽云十六州北到长城,南至河北河间,西到山西神池,东还河北遵化,位于长城之南,号称“中原锁玥”,是华北大平原的门户。幽云十六州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秦国的万里长城也修建在这一代,长城作为历代中原王朝抵挡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位于长城以南的幽云十六州好比河堤的缺口被打开,决堤的河口随时有可能酿成大患。这是其一。

其二,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铁骑相比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军队,无疑具有重大的优势。在塞外大漠与中原地区之间,过了幽云十六州的天险,便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使用骑兵作战,而骑兵的机动性很强,相比汉人的步兵,他们来去自如,战斗力相当强。

但是骑兵的缺陷在于,必须借助于平坦的地势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战斗力。如果有连绵不断的群山阻隔,也就是幽云十六州的所在位置,骑兵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其战略要地的作用也在于此。

因此说,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北宋先天不足。北宋始终“积弱”,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失去幽云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对于北宋而言无异于一场噩梦。

宋太祖的痛:师未出身先死

契丹人自打得了幽云十六州之后,不管喜不喜欢汉族的生活方式,反正契丹权贵们生活在幽州的时间越来越长,游猎大漠的时间越来越短。幽云十六州农耕发达,不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其他文化活动都比辽国本部发达。可以说,幽云十六州对契丹经济的发展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辽国很重视对该地区的发展,设幽州为南京,皇都为上京,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的北方。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开始存钱,打算用钱把幽云十六州给买回来,准备来一场金元外交。

幽云十六州,一直是赵匡胤难以割舍的心头之痛,但在当时,契丹族的军事力量发达,尤其是骑兵,实力雄厚。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军事讨伐,他在宫里设置了封椿库,源源不断的往里存钱。当达到一定储备后,打算用这笔钱向契丹族赎回幽云十六州。如果辽国不同意,那么就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扩充军力,再进行军事讨伐。到时辽国不但一分钱拿不到,还要归还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这一招,可以说是先君子后小人的策略。但遗憾的是,此志未竟,太祖身先死。

后世子孙的疑难杂症

割让之初,当地的百姓和读书人还常偷越国境南逃中原。萧太后主政后,将十六州视为汉化的榜样和基础,并将幽云十六州看做是辽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辽圣宗即位后,汉人地位提高,并进入朝廷为官,老百姓也逐渐认同辽国身份。时间和政策慢慢消磨了本地汉族人的国家认同,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逐渐复杂化了。

自打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北宋政权就确立了自己的统治纲领,即抑武崇文。所以人们提起北宋总是这样说,虽有家财万贯,但没有什么权势,总是受人欺负,尤其对外作战能力出奇的弱。它先后被契丹、西夏和金欺负,最后还沦落到两位皇帝被金人抓去,酿成“靖康之耻”。可见,北宋的积弱,不是一般的弱。

对于北宋而言,收复幽云十六州,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大宋历代君王都明白,幽云十六州一日不收复,来自北方的危机则一日不能除。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继位的宋太宗又试图以武力收复失地,不幸在高粱河一役中中了辽人的箭,多年后疮发去世。此后的长期战争中,大宋都没能夺回此地,直到公元1004年。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宋朝皇帝真宗面前,他没有去珍惜,直到失去后,后世子孙替他把肠都悔青了,时光再也追不回。由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特别是一个手握重权的人对历史的发展方向,有时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历史实质就是一个权力更替此消彼长的过程。

比耻辱更耻辱的事:“独孤求败”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有一场这样的战争:一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样全占的情况下,到最后却输得一败涂地。这样的仗在北宋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宋太宗,他很憋屈。另一次是宋真宗,他十分舒坦。前后都是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前为幽州之围,后为澶渊之盟。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匡义,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亲自上阵指挥幽州之战。该占的优势全占了,几乎打到辽国的大门口,但却被对方的一次快速反击,一剑封喉,转胜为败。

赵匡胤给弟弟留下了雄厚的军事家底,又有曹彬和潘美这样的军事将领辅佐,按说是有能力拿下幽州的。但是打仗最怕的就是遇上瞎指挥的帅,指的就是赵匡义,他治国还行,但论军事才能远不能赵匡胤比。更要命是,他还没有自知之名,非要亲自挂帅,结果耻辱了。

上述提到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复杂化,汉人入辽朝为官,当时幽州的守将正是辽国汉将大名鼎鼎的韩德让。作为幽州守将,此人面对宋军的围困,淡定指挥,将汉家兵法里的守城谋略发挥到了极致,为辽国的救援赢得了时间,对于扭转战场上的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