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窑如何确立为官窑?建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福建建窑如何确立为官窑

建窑没有确立为官窑,只是有很多贡品建盏而已。官窑是有严格标准的,必须是皇家设立,比如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还有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上供朝廷的瓷窑很多,耀州窑越窑都生产供瓷,现在部分人为拔高地方窑口低位,把生产贡瓷就称为官窑,是不客观的。

建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吗

是的。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建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窑遗址位于今建阳区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

在2001年6月的时候,建阳区建窑遗址入选了国务院发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这批次中,福建省有16处入选,其中古遗址有3处,建阳区建窑遗址就是其中一处,另外两处是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和闽侯县昙石山遗址。

另外,建窑建盏不仅是黑瓷的代表性瓷器,还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而且,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在2009年的时候入选福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在2011年的时候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建阳建盏,让我想起曾经有这样一条报道,在2018年年初的时候,在某国的一个综艺节目里,某国专家组对一个碗做了专业鉴定。鉴定结果是,这个碗是“传世国宝”,价值约是140万元人民币。该国的陶艺家就不高兴了,说这个东西不止这个价格,说这样的碗是无价之宝,还说,140万元有多少要多少。结果,一位福建的大妈说:“错不了,这个是我做的!”大妈还表示,该碗在她家店里多得是,这么多年起码做了1万多个,都是当成土特产卖,每个卖80元人民币!实力打脸有没有!!而这个碗说的就是建阳建盏!

另外,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着建阳建盏!

(闽南网 连培煌)

怎样区分建窑和官窑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发展最辉煌、最有成就的时期。最有名的当属五大名窑均、汝、官哥、定。除了这五大名窑,其实还有很多制造精美瓷器的窑口,如耀州窑、建窑、龙泉窑、磁州窑、吉州窑等。这些窑口不但烧制出的瓷器精美绝伦,而且还有个别窑口烧制出,人为无法控制的一些窑变效应。如油滴、兔毫就是建窑烧制出的非常漂亮的两种窑变品种。下面笔者就将建窑和官窑各自的特点简单介绍一下,让大家对这两个窑口的区分有个大致的了解。

建窑,窑址为福建建阳,在宋朝时期隶属建州管制,因此称建窑,也叫建阳窑、乌泥窑。建窑创烧于晚唐,到宋代达于顶峰,至元代慢慢没落。其特点:胎质为黑色较粗、胎体厚重。釉面莹润,釉色有黑色釉、柿红釉、乌金釉等。多有窑变效应,如油滴、兔毫、曜变等。色彩斑斓,迎光而照,会出现七彩效应。造型多为斗笠盏、深腹撇口碗、深腹直口碗、浅腹撇口碗等。尺寸均不大,口径多为12cm至17cm之间。这些就是建窑特点。

官窑,学者们都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具记载,在宋代政和年间,徽宗曾传旨在汴京修窑烧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专供宫廷使用,被称为北宋“官窑”。但到今天为止窑址一直没有找到。南宋官窑,窑址在浙江杭州临安有两处。一处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称为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然而笔者认为,北宋官窑因为其不确定性。只能在学术上分,北官、南官,但在叫法上不应该分,统称宋代官窑不分南北。这样才是严谨的态度。所以笔者以下简称“宋官”。宋代官窑特点:胎质多为黑色、深灰色、灰色几种,胎厚度多为3毫米至5毫米,胎体厚重。釉面酥油莹光,釉色多为、翠青、粉青、月白、天青、蟹黄等。多施两到三层釉,釉料感觉肥润。大多有开片,少部分无开片。器型多有盘、碗、尊、杯、瓶、壶等。此为宋代官窑特点。

相信大家看过两个窑口的简单介绍,你对建窑和宋代官窑的区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还是要多去博物馆看真品,那样才能提高更快。

建窑的衰落期是什么时候

建窑之衰落期

元初,建窑仍烧造黑釉瓷,大画家赵孟頫所绘《斗茶图》以及元宰相耶律楚材诗“建郡深夙吴地远”皆可作为证明。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录》云:“建窑人元犹盛”,亦可证明。由此可推算,建窑的繁荣高峰期应该在北宋中晚期到元代初期。

元代中后期,建窑虽有生产,但已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元代茶风的改变。元代斗茶之风已渐至衰落,此外,元代全叶茶片法取代了宋代饮用蒸研茶末法,茶盏以青白釉为主,茶盏开始向白盏过渡。饮茶风尚的改变,导致了建窑的衰落,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审美观念的变化。宋瓷以质朴取胜而少繁褥装饰,有典雅、平易、沉静的风格。建盏的深邃幽玄、朴素深沉为宋人赏识,而元代则追求奢华,崇尚色彩丰富的茶器,因此青花、釉里红等逐渐代替了古朴凝重的建窑瓷器。

三、外销黑釉瓷的竞争。随着茶风和植茶制瓷技术的外传,建窑培养了自己的竞争者。例如日本人学成黑瓷技术后回国仿烧,制造出有本民族风格的瓷器濑户天目,影响到中国黑瓷的输出,而众多的仿建窑的吉州窑系的产品也蜂拥出洋,成为建窑的有力竞争者,使建窑逐渐失去其领军地位。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于元代来到中国,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游记详细描述了中国的地理风物、逸闻趣事,其中特别提到了福建的德化窑,但却未见有对建窑的介绍。当时,马可·波罗是经建州、福州、泉州而扬帆返回欧洲的,他的见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此可见,建窑在元代中晚期的衰落是比较可信的。至明代时,建窑已经不再烧造黑釉瓷,并且彻底被德化窑的白釉瓷所取代。

建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兴盛衰落,建窑的兴盛衰落,也折射出历史的风云激荡、浮沉变迁。一个时代虽远去,但文化的精神仍泽被后世,令无数的后来者品味咀嚼。

80年代,被外商哄抢一空,每只800美金的建窑油滴是如何烧制的

建窑油滴受坯的影响很大,坯的性质不同,斑点效果不同。建窑使用含铁量高达8%左右的黑坯,尽管坯中含有较粗颗粒石英,但坯体仍经受不住1300摄氏度之上高温,产品极易变形或起泡,现代有些人使用白坯,虽然不易产生缺陷,但斑点效果不佳。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窑中后期氧化所致,坯内部还是黑的。

建盏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变的。欧洲有位艺术家说他经过四十年的研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解决了建盏坯的问题,但我看他作品的斑纹与建窑兔毫比还有较大差距。宋代建窑虽然烧出了高品味的建盏,但成品率极低,现代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要想达到斑纹既优美、成品率又高这一目标,解决建盏的坯釉配方恐怕是永无终结的课题。

建窑油滴烧成温度范围更窄,窑温偏低,斑点难形成,窑温偏高,斑点又易流成条形;而且由于釉流动性大,窑温稍高或釉层稍厚或烧成时间稍长,釉就流下粘底,造成严重缺陷。

注意:建盏的器形与花瓶不同,花瓶釉施到底部,釉粘底打磨后不会造成缺陷;另外花瓶口小不易变形,碗易变形;再则花瓶施一面釉,碗施两面釉,对于敏感易变的釉,碗内外析晶的条件就差别很大。

由于油滴斑点是氧化铁结晶体,氧化铁中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不同,斑点效果就不同,而还原气氛控制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它对斑点的形态与色彩影响极大。

一般来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