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吃粽子这一风俗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姓为了避免江中的鱼啃食投江而死的屈原的尸体而纷纷往河里扔米团,这一行为在后来逐渐演变成吃粽子。身为楚国大臣的屈原一心想要推行改革,借此来改善楚国的积弊。但是他的这一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层阶级人员的利益,所以皇子子兰、大臣上官大夫等人便联合起来对付屈原。本来颇受楚怀王信任的屈原因他们的关系渐渐被疏远。

被疏远之后,屈原空有一腔抱负却得不到实现,还因奸人的陷害而被流放北地。著名的《离骚》便是在此次流放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待屈原从北地返回都城,恰逢秦国邀楚怀王前往武关商讨要事。屈原深知秦国“狼子野心”,所以极力劝阻楚怀王不要赴约,但是收受了秦国好处的子兰却一再怂恿楚怀王前去。最后楚怀王听从了子兰的意见,结果刚抵达武关就遭到了秦国的扣留。

三年之后楚怀王客死秦国,屈原在他死后接连两次被贬至江南。其中第二次放逐的地方异常偏僻,屈原从都城出发历时十六年才抵达目的地。在他放逐江南的过程中楚国多次遭遇秦国的进攻,且大多处于被挨打状态。就在他抵达放逐地后不久,他听闻秦军已经在白起的带领下攻下楚国都城,而楚顷襄王与其它贵族子弟纷纷弃城逃跑。不愿面对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结局的屈原,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江自尽。

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之后,当地百姓深感痛心,于是纷纷驾船前去打捞他的尸首。由于屈原是抱石投江,所以当地百姓久久打捞不到他的尸首。他们担心屈原的尸体会遭到鱼的啃食,于是便从家中拿来米团投掷至江中。这便是关于端午节吃粽子这一风俗习惯的由来。

粽子的来历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参考资料:粽子-百度百科

端午包粽子的风俗由来 包粽子的来历和意义

导读:端午节作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就尤为浓厚,特别是每逢端午节到来之时,不少地区都会开展包粽子、赛龙舟等主题风俗活动,但大家知道包粽子的来历和意义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端午包粽子的风俗由来。

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粽子的由来会联系到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个关于粽子的由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还有些传说是关于端午粽子的由来与求子一说有关。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端午节的其他风俗

一、涂雄黄:除了喝雄黄酒,民间端午节还有给小孩子涂雄黄的习俗,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其寓意就是图平安,驱病邪。

二、饮雄黄酒: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古人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三、悬艾叶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四、吃大蒜蛋: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人都会把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据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益身体健康。

五、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

粽子的起源:这是一种为了纪念楚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诞生的食物,屈原在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类啃食屈原的身体所以沿江抛入竹筒,竹筒内装满糯米,这就是粽子的来历。文献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
粽子简介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
粽子种类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