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下好决胜未来先手
发布时间: 2023-07-11

我国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4%。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光伏等代表性新赛道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新动能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各地逐渐探索形成了建圈强链、以链强群、链群并重的发展模式,一批新兴产业实现了从“链条”到“链群”的能级跃升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光伏等领域逐渐占据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2022年全球前10位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4%。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支撑大国战略博弈的有效力量

文 | 乔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既是打破各种脱钩断链图谋、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

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2022年11月23日摄) 林善传摄/本刊

发展新兴产业是决胜未来的“先手棋”

从科技创新看,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进入技术创新密集期,成为技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引领了一大批创新和变革方向,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其中,信息通信技术是全球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2021年全球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排名前50位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行业。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深度应用、广泛渗透正引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大型社交网站吸引数百万软件应用开发者,新型电商正在重塑商品物流渠道和模式,电子银行交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新型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新能源技术突破正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预测,在实现净零排放的道路上,到2050年,全球发电量将近90%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合计占近70%。新材料产业向着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欧美已通过立法要求必须或鼓励使用低辐射(Low-E)等节能玻璃,目前欧洲、美国的中空玻璃中Low-E玻璃普及率分别达到了80%和82%。

展开全文

从产业升级看,以数字、绿色、健康为特征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重点。在应对新冠疫情、数字主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重大挑战的迫切需求下,各国纷纷出台法案或战略计划,抓紧相关领域新兴产业的布局。数字经济已形成中美欧三极格局。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65%;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位居全球第一,风电与光伏行业技术水平进入“无人区”。生命健康成为后疫情时代焦点,治疗性抗体研发和生产技术、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和大规模高效培养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多肽药物大规模合成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生物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疾病预防能力与治愈率大幅提高。

从全球竞争看,技术、标准、生态和治理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各国加紧抢占的制高点。各国加紧从技术、标准等出发,积极争夺产业话语权。美国分别于2009年、2011年和2015年连续出台三个版本的《美国创新战略》,都把发展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德国强调集群协同,营造产业生态。以医药为例,德国拥有3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专注于医疗技术的专业集群网络,它们的目标是通过连接公司、医院、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在研究和开发以及制造方面实现持续创新。日本注重政企配合,打造行业龙头,在“产官学”协同创新机制下,日本政府组建了一批专门的职能机构,制定专项财税政策,为大企业增大研究与开发费用占比提供激励。

在位于江苏常州溧阳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进行电池生产(2023年2月16日摄) 李博摄/本刊

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明显加快,呈现出“发展势头猛、产业链群强、空间布局优、整体实力升”的显著特征。

一是发展势头猛。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4%。从细分领域看,代表性的新赛道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新动能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05.8万辆,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比重达25.6%。又如光伏产业,实现了从被“卡脖子”到全球领先的巨大跨越,2022年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装机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

二是产业链群强。近年来,在地方实践中,各地逐渐探索形成了建圈强链、以链强群、链群并重的发展模式,一批新兴产业实现了从“链条”到“链群”的能级跃升。比如,成都市提出依托建圈强链,统筹发挥“链主”和“链长”双重作用,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配套、高端要素等问题,在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又如,重庆市按照以链强群的策略,通过育链引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通产业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重要赛道产业链强度和韧性大幅提升。

三是空间布局优。从全国发展格局来看,由于各地在发展基础、要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东部先进制造业大市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中西部城市成为“关键节点”,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良好配套协同的产业合作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上海、深圳、广州、青岛、合肥、西安等城市凭借雄厚产业基础,已成为新能源整车重要生产基地;在动力电池领域,四川宜宾、遂宁等地依托丰富的锂矿、电力资源等优势条件,已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动力电池重要生产基地。

四是整体实力升。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5G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领跑阶段,在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领域处于并跑阶段。随着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光伏等领域逐渐占据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基地。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2022年全球前10位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4%。在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支撑大国战略博弈的有效力量。

以创新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产业创新升级的一次爬坡,意味着要从以往主动引进外资、被动接受技术和产业梯度转移,升级为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要实现这一变革,唯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果仅按铺摊子、上项目、搞园区的外延发展模式,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必须在自主技术、自主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集成制造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才能赢得“弯道超车”的机会。除了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外,还要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建设一批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交易、质量认证等专业化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协同能力及智能化水平。坚持应用促发展,扩大工业领域电子商务、智能家居、智能终端、车联网、智慧健康等信息消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应用市场。

三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产业链创新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引导并支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瞄准集群创新升级的薄弱环节,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加强部门统筹和资源整合,持续提升集群发展能级。依托重点城市,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

四是深化国际创新合作。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平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不断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质量。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新兴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开放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五是营造促进产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的成长规律,既需要政府的扶持,又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又需要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准备金、贷款贴息等财税支持政策。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