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是什么意思

鬼神之为德中的鬼神,鬼神是天地良能的二气表现,任何事物的完美其外在的表现为“神”,其内在的表现为“鬼”,“鬼”就是可以回归自然之意。其实说到底,任何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与生物最后都将回归,回归到最起始的自然状态,这就叫做“归”,也是“鬼”的原意。如果看懂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很简单的把鬼神理解为“道”的表现,也就是大自然的伟力。

鬼神之为德,齐盛矣也。

意思是道的德行,大得很呐!

全文是: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我们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你骗得了人,骗不了天。你前脚杀完人,后脚对天发誓你没杀人,你这哄谁呢?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是的,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其实鬼神本

来就存在。只是他们不以肉体的形式存在

于世,只以凡夫肉眼看不见的影子(幻影)

的形式存在,尽管其数量多得惊人。但影

子是不占据空间的。

你怎么认识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不知生,焉知死”,语出《论语•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话的意思是,季路向孔子请教怎样来服事鬼神。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事,又怎么服事鬼神呢?季路又问关于死的话题。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又怎么能够知道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的上述回答,表明了其重在人生和重在当世的生命价值观。

(图片源于网络)

子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

这名话出自《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定争议的,我们采用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的解释,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些事。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谈论这些事呢?

因为这些东西与孔子的思想、理念相悖。孔子认为这些事情要么不利于教化百姓、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德政施行,要么子虚乌有、有害无益,所以孔子拒绝谈论。


一、圣人语常而不语怪。

何为怪?怪异也。孔子只谈论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事情,而不去谈论那些怪异的事情。

孔子关心的是人本身,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

孔子曾说过:”民为邦本“,”政在养民“。同时还说过”民为贵,社稷为轻,君次之。“这些言论都强调统治者要关心老百姓,关心民生。

谈论这些怪异的事情无益民生、无益修养,是徒劳无功,甚至是纯害无益的。

它不仅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分散弟子们的精力,而且这些事情既然怪异,那就是有悖常理,无法去求证或探究,那么,何必在这类事情上浪费口舌呢?

二、圣人语德而不语力。

也就是说那些传说中的能陆地行舟、力举千钧的事情,孔子也是不去谈论的。

因为孔子的治国理念是”行德政“,讲究以仁治天下,讲求以德服人,以仁服人,讲求的是道德修养而不是武力征服。

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础,而不是靠武力的征服。

所以,这些勇武之事与孔子的做人和治国理念不符,孔子也不去谈论这些事情。


三、圣人语治而不语乱。

何为乱?也就是那些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为乱。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礼乐崩坏,孔子想改变当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所以孔子对这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的事情是深恶痛绝的。

孔子想理正社会秩序,追求和平安定之道,所以不会去谈论这些导致天下混乱的事情。

四、圣人语人而不语神。

孔子谈论做人的正道,而不去谈论鬼神之事。

这一点,在《论语》中是佐证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你连人都侍奉不好,还谈什么侍奉鬼神。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孔子也不敢说没有鬼神,但是孔子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所以在弟子问事鬼神之事时,孔子是不愿意说这个问题的,而是一句话怼过去:你算了吧,还是先学好怎么侍奉人,然后再去说侍奉鬼神的事吧!这句话明显表现出孔子是不愿谈论鬼神之事的。

孔子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你连活人的事情都没弄明白,连做人的道理都没弄懂,还去研究什么人死后的事情啊!再次显示出孔子拒绝谈论鬼神之事。

孔子还说”敬鬼神而远之。“意思是说:鬼神这个事吧我也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我不愿在它们身上浪费时间,那就对它们敬而远之吧!明确表示远离鬼神之事,当然也不会去探讨和谈论鬼神的事情了。


总之,孔子的思想和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对这些荒唐、虚无或犯上作乱、无益教化、不利于德政、影响安定、分散弟子们注意力的纯害无益的事情拒绝谈论。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能让您满意。

孔子说“祭神而神在”,真的是这样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要从神是什么开始。神是否是客观实在?显然,从人类历史来看,神的存在并无信史。因此,就算存在神,伴随人类成长而存在的神也不能算是客观存在。那么问题来了,神倒底是什么?其实答案也很显然,神是人类各族群精神意志的外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客观实在性质,即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祂确实存在,而且就存在于我们的心底。祭神就如同祭拜祖先,祭拜英烈一样,目的不仅是为了祈求,祝福,同时也是彰显我们的存在。所以说,祭神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祭奠我们自己的精神。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慎重其事。

怎么理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

谢邀,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译成现代白话文是:读书立志,一心“求道“,却又以破衣烂缕,粗茶淡饭为耻的人,不足与之谈论真理!换言之,无“头悬梁,锥刺骨“之毅力,凿壁囊萤之决心,说读书求真,是空话,假话!

俗语云,穷文富武,就是这个道理!

一心读书,探求至理,非忍人所不能忍之痛,受人所不易受之苦,承世所不能承之灾难,不能为也!

佛曰,不受魔难,不成佛。在探寻禅理的路上,有哪个成正果者不历尽千难万险,尝遍红尘酸苦?达摩祖师,一根芦苇渡江,遍身烂缕斗霜,走南北,行东西,为布禅道遭罪殃,是故,成就千秋香赞!禅道亦然,读书亦然,创业亦然,一切求真者亦然!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粗茶烂缕在求知中算得了什么?圣人孔子,当年传经布道,四处碰壁,岌岌如丧家之犬,忙忙若漏网之鱼,如果他老人家“耻“恶衣恶食,还能是万代敬仰的圣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