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是如何改变了整个秦军战略价值观的长平之战是冒险之战吗?商鞅、张仪、魏冉和范雎,谁对秦国的贡献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范雎是如何改变了整个秦军战略价值观的长平之战是冒险之战吗

范睢,秦国丞相,秦国霸业中期的有力推动者,或许他的名气并没有商鞅,张仪,李斯这些人大,但是说起他的成就,他对秦国整体上的贡献却也不逊于他人。

对于范睢的成就其实主要分为两点,对内加强王权,打击了分化了外戚势力,使得秦国的国力有效的统一到了君王手中,让秦国从原本五根粗壮的手指变成了一只紧握的拳头。对外则是远交近攻,不断地蚕食周边土地,得一寸土而强一分国力,而不是得千里飞地,途厚他人腰囊。

范睢剧照

范睢并没有改变秦国或者说秦军的战略价值观

虽然说远交近攻是范睢明确所提出来的一种战争策略,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机打压当时的秦国丞相魏冉所针对性提出的,一直以来秦国奉行的都是一种远交近攻的战争策略,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基本上都是主要与韩赵魏以及楚国这些临近国家相互征伐,得一寸土则长一寸土的思想原本就是秦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毕竟这也是人之常情下的正常选择,而且秦惠文王之际也是通过连横齐楚而兼并讨伐魏国,那时候秦国攻取的大多都是韩赵魏楚的土地,除了外交手段白的而来的以外,只不过这时候没有那么明确的提出这种说法,而范睢说出远交近攻的思路不是说看到秦国战略缺憾,而是魏冉在齐国有自己的封地,想通过对齐出兵扩大自己的封地陶邑,由此为了打击魏冉,才有范睢的远交近攻一说,所以不能说是他改变了,只能说是他总结了,完善了,标准化定义化了秦军的战略思想。

范睢剧照

长平之战绝对是一场冒险之战

长平之战最初,秦国其实不是想此时与赵国交战的,毕竟秦国才打完魏国跟韩国,也是消耗不少的,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变法改革之后,国力大增,军队实力也是不弱于秦国的存在,但是上党地区对于秦国非常重要,同时对于赵国也是很重要,有了上党就有了扼制秦国的桥头堡,所以秦国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开战的

《史记·秦本纪》: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

但是开战初期,赵国失利求和给了秦国击败赵国的机会和准备时间,但这也只能说秦国的机会更大了些,而不是说秦国就是板上钉钉的必胜,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临阵换帅的成功率,如果范睢的反间计失败,依旧由廉颇坚守,最多赵国最后还是失败,粮绝饿死,但秦国也绝对好不到哪去,不然也不会着急使用反间计,换上最强的白起,赵国战败了可能还有其余五国帮衬,秦国一旦表现的虚弱,缺粮,那绝对是有覆灭的危险。

二,赵军被围,秦王发动全国十五岁以上青壮参与运输,围堵,以爵位赏之,可见秦国的重视度,可见这场战役对于秦国来说也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一旦被赵军突破,或者此刻楚国,魏国一旦出手攻秦,那秦国的下场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白起想继续攻赵,范睢劝阻,一来是范睢与白起的个人恩怨,不想白起锋芒太盛,二来也是秦国已经露出疲态,处于一种危险状态,全靠往日余威在镇压着其余诸国都不敢率先试探,一旦攻赵失利,后方又空虚的情况下,秦国有哪里挡得住其余五国的进攻呢。

范睢剧照

虽然说最终秦国战胜了赵国,取得巨大的胜利,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毕竟困兽之斗尤为凶猛,何况还是四十五万精锐强悍,饿急眼了的赵国军人,所以说,长平之战绝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容易,属实是一场冒险之战,秦国胜利的根本在于,秦国比赵国更重视,国力更强以及运气在秦。

商鞅、张仪、魏冉和范雎,谁对秦国的贡献最大

【泛文化写作营】

关于商鞅,张仪,魏冉和范睢,谁对秦国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商鞅。其理由如下。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栋30层高的大楼,是地基重要?第一层重要?还是第二十层重要?第三十层重要?答案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我们还是回到主题,看这四人在那个战火纷飞铁马金戈的时代到底做了什么。

先说商鞅。

商鞅入秦前,在秦献公时,献公为强大秦国就尝试性的在秦国进行了改革。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废除人殉,二是迁都,三是推行秦简公时期的“初租禾”政策。这三个方面的改变的确使秦国开始有了变化。但秦献公调和不了贵族集团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无奈只好以收复国土的名义发动对外战争以求政权稳固。与强敌魏国的几场大战下来,本来稍有起色的秦国跨掉了。秦献公本人也因伤含恨去世。

秦孝公接手秦国时,秦国已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国内民不聊生,国外强敌伺机而动。在这个时候,商鞅出现在秦国的舞台,以其法家固有的铁血手段,在孝公的强力支持下,在秦国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战时法制社会,以力挽狂澜之势成功的挽救了衰退中的秦国,从而彻底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面貌,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商鞅居秦二十余年,进行了二次大的变法。

一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进行的变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四个方面。

一是户籍改革,实行什伍连坐;

二是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级军功爵制;

三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耕重战;

四是加强中央集权建立郡县制。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在秦国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因史料的欠缺,我们不完全了解这次变法的全部内容,但从遗留下来的《商君书》中,我们推断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废井田开迁陌允许土地私有;

二是加收税赋;

三是统一度量衡;

四是向列国表达秦向东发展的决心迁都咸阳直面山东六国。

这二次改革变法,最终改变了“列国卑秦”的面貌,战国时期的一个西方大国正式向山东六国宣告,秦国从此走向了历史的舞台!

所谓乱世用重典!我们不必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诟病商君之法。在挽大厦将倾之时建立一个战时法制社会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功勋!说秦国的缔造之功始于商鞅毫不过分。

次说张仪。

张仪是在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列国争雄时进入秦国的。秦国时为秦惠文王。当时的整体形式是七雄纵横但无一国独大,各国都面临着想吞并彼此又要防止被吞并的危险,于是合纵连横便出现在战国的舞台上。合纵连横最初主要针对秦国而生,但最终被秦国所利用。从而衍生出后来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决策,秦国笑到最后!

所谓合纵,就是南北国家联合,主要针对燕、赵、魏、韩和楚与齐秦对抗;所谓连横,就是秦国以利益拉拢一些弱国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分化瓦解五国或六国联盟,并利用五国间的矛盾,时而联合时而武力破坏五国或六国联盟,削弱六国实力的政策。

张仪,就是秦国这一阶段性国家战略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其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魏人,曾入秦为官,职犀首(这点有争议,犀首到底是官名还是公孙衍的号未有定论),首创合纵并重创秦国。

张仪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或鼓惑人君,或以利诱人,或坑蒙拐骗,惑以武相挟,以种种手段破坏合纵,改变了列国争雄时的外交政策,即分化了敌营,间离了五国或六国关系,又削弱了五国实力壮大了自身国力。从而为一秦独大奠定了基础。

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贡献。

三说魏冉。

魏冉,著名的秦宣太后之弟,在秦武王举鼎而亡秦王权力出现真空时,联合甘茂、樗里疾等人拥立赢稷登位,是谓秦眧襄王。这是魏冉的首功。

魏冉在公元前304年,昭襄王登基的第二年,以主持军事的大将军身份平定了“季君之乱”,其血腥暴力的镇压一时震惊、名震秦国,此后再无公族王室子弟觊觎王权,巩固了秦王赢稷的王权(赢稷的王权在前四十年都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度过,其真正掌权是在宣太后死后)。

魏冉第三功是发现并保举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挂的军事人材人称屠夫的白起。这是一个在战国中期令列国胆寒恐怖的名字,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魂,是所有后来为帅为将者毕生追求的战争楷模和标杆。他为开创秦帝国立下了不杇功勋。

魏冉第四功是“东益地,弱诸侯,使诸侯稽首事秦”。

可以说,秦国没有魏冉,秦国的历史走向就可能改向!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时间就会无休止的退后。他对秦国发展贡献也是巨大的。

最后说范睢。

范睢,魏人。与魏冉同是秦昭襄王时期的人物,正是他入秦后取代了曾四任丞相的魏冉成为秦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