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远古传说多是胡说八道,为何代代接力,一直流传至今?东汉的谶纬之学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神话远古传说多是胡说八道,为何代代接力,一直流传至今

谢谢邀请!远古神话传说和胡说八道是两码事。胡说八道是指没有根据的瞎胡扯,没有丝毫意义。远古神话传说可就不一样了,是有根有据的,反应的是,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良好愿望。对于那些有卓越贡献的人,为了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就把他们神话了。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传说,相传都是有实际的人的,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精卫是炎帝的女儿。虽然补天、填海都是难事,而却能反映出我们的祖先战胜自然、改天换地的宏大志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所以代代流传下去。

至于为什么要神话他们,因为在远古的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认为,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是神一般的人,所以就出现了神话的传说了。

东汉的谶纬之学是什么

“谶(chen,去声)纬”,是经学与迷信相结合的产物。“谶”是指一种带有神秘性质的预言。“纬”出于“纬书”,“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提出的名号。

“经”与“纬”的本义分别指丝织物上的纵线与横线,因纬书依附于经书,就如丝织物上纵线与横线相配一样,因此得名。

纬书是假托孔子的释经之书,由于其中也含有谶语,所以后来将“谶”、“纬”合称,这就是“谶纬”一词的含义与由来。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推知灾异,预测吉凶,成为谶纬之学的嚆矢。由于谶纬常与迎合或劝谏君主有关,到了西汉末年,具有御用色彩的今文经学演变为谶纬之学,谶纬成为政治迷语的代名词,在改朝换代之际,往往被图谋帝位者大加利用,王莽篡汉与刘秀复汉均有谶纬在先。

东汉末年,分立三国的曹、刘、孙三家也纷纷引用和制造谶语以自命。到了南朝,官府开始禁止谶纬之学。后来,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搜查谶纬之书,一律焚毁,并且治重罪惩戒私藏者,经此劫数,谶纬遂成绝学。

(图片源于网络)

汉代为什么会出现谶纬之学

首先要区分谶和纬。这两者可完全不是一回事。

先说谶

谶,是图谶,包括图录、隐语、对灵异现象的描述等。

谶的出现也不是汉代,在秦朝,比如让秦始皇去攻打匈奴的“亡秦者胡”,就是一句谶语。

显然,谶是一种带有民间宗教性质的迷信。起源于古代的神话、天文学、宗教活动、占卜等,与儒学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换言之,谶是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的神神秘秘的图画、灾异、谜语等。

再说纬

经纬经纬,先有经,才有纬。当儒家的“经”成了气候之后,才慢慢有了“纬”。

经,就是经典,在汉代是明确的、摆在台面上的最高的规范;而纬,则是对经的辅助、补充,是包含了“微言大义”的,没有摆在台面上的,秘传的规范。

所以,纬书都是和经书一一匹配的,比如《春秋元命苞》、《尚书中侯》、《孝经勾命决》之类。

至于纬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可一概而论。

笼统来说,有些纬书的内容,确实是先秦时期通过口传,保存到汉代的先秦诸子之学的内容。只是没有记录在经中,所以经书里没有。这一点,吕思勉先生曾有过论述。

但也有些纬书,显然是到了汉代才被发明创造出来,比如“孔子为汉代立法”,比如“刘秀发兵捕不道”等。

所以,谶和纬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那么为什么谶纬并称呢?

这是因为,到了汉代,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本先秦时期的儒学,是面对一个列国诸夏的政治格局,而到了汉代,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学需要调整自己来适应、改革这种格局。同时,战国以来兴起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在汉朝是天下人普遍相信的观念,儒学也需要吸纳这些观念。

在这种动力下,儒学就会和图谶相结合,并生发出了纬书,谶纬也就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了一起。

我们今天来看当然是迷信,其实到了东汉后期,儒家士大夫已经把谶纬看作是荒诞不经的迷信了,于是才有古文经学的兴起,今文经学的没落。因为今文经学的阐发,包含了大量谶纬的内容。

谶纬从东汉后期开始没落,很多谶纬开始丢失、失传。到了隋朝,干脆被政府禁止了。因为皇族怕有人利用谶纬来造反。这就使得谶纬更加没落,几乎没有什么完整流传下来的。

但是,谶纬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进入民间,那些算命的、占卜的,成为了谶纬的流传者。可以说,谶纬从汉代位于皇朝最高的意识形态,最后成为了只有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才会相信的迷信。可以说跌的太惨了。

当然,今天的谶纬是学术界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文献,这是史料的价值,已经不是信仰的价值了。

姚苌向苻坚要传国玉玺,苻坚为什么会骂他“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

这句话不是“民族歧视”,而是涉及到当时谶纬之学的信仰。所谓的“五胡次序”,是说当时神秘主义者的预言之中确实有很多关于外族人在中原建立王朝的预言。而这些预言基本都已经承认是由匈奴、羯、鲜卑、氐、羌这样的的顺序建立了国家。

要知道,当时人们对待星象、谶纬之学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无论汉人胡人都是一个样。比如匈奴汉主刘渊的太史令宣于修之力主由薄子迁都到平阳的理由就是“然遗晋未殄,皇居仄陋,紫宫之变,犹钟晋氏”,也就是说晋朝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匈奴汉国的宫廷寒酸简陋,所以上天紫微星的变化,依然还以晋朝为标准。而且“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也就是说蒲子地区没有王气“风水不行”,而平阳有“紫气”,也就是天子之气,又兼是陶唐的旧都,所以应该迁都到平阳。之后又有人从汾水捞到一枚玉玺,上面刻的文字是“有新保之”,也就是是王莽篡位时的玉玺,但得到的人又在上面增加了“渊海光”三字,作为“自古以来”的谶语,来证明刘渊的合法性是几百年前就注定了。于是刘渊为此迁都、大赦并改年号为河瑞。

可见当时的谶纬之学有多重要。刘渊如此、石勒如此、后来的苻坚也是如此。根本原因就是当时五胡在建立政权之前就已经汉化,所有的胡人王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主体思想都是郑玄经学,而郑玄经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将《尚书》的训诂谶纬化。

但是,谶纬学是相当“严谨”,正如“那枚刻着“渊海光”的玉玺要符合刘渊的名、字(刘渊字元海),所有名列谶纬之书的帝王也必须有自己的名字。而当时流行的谶纬之书上,似乎没有这个姚苌的名字。

说白了,苻坚的意思就是“五胡次序,无尔羌人姚苌之名”。

因为在两晋在书面语里,族群的称号即可以指整个族群、也可以指属于某个族群的个人,比如在石勒少年时代,因为相貌出众,被左右邻里高看一眼,父老乡亲及相面的术士都认为“此胡状貌奇异”,“此胡”就是这个胡人的意思。而且在习惯上姚苌的父亲姚弋仲也自称“老羌”。比如《晋书•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性情耿直,对人不分贵贱一律以“汝”称谓。所以其的主公、暴君石虎也不责怪他,有一次令他带兵平叛,授予他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之号,并赐给他一匹身裹铠甲的战马。姚弋仲就兴奋的说:

“汝看老羌还胜任破贼与否?”

所以通过“此胡”、“老羌”二语,和苻坚所骂的“汝羌”对看,自然可见汝羌并不是指“你们羌族”,而恰是“你姚苌”之意。

苻坚冢

一代名相谢安生平最“值了”的一句话:“儿辈大破贼。”

姚苌时代的东亚主要国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