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设置了哪些道有没有葱山道和流沙道?唐朝的葱山行军大总管到底是多大的官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唐朝都设置了哪些道有没有葱山道和流沙道

唐朝时的道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区,另一种是临时性的行军建制。

唐朝太宗时在全国设置十个行政区,分别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到武则天时由于十道范围太大不好巡查,十道的范围开始缩小,例如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为江南西道等,到玄宗正式确立为十五道。

第二个是临时性行军建制,就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和某某道安抚大使,问题中所问的葱山道和流沙道在历史上是有的,在陇右道范围内,也就是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辖区。葱山道和流沙道是出现在唐灭亡西突厥的战争中,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是程知节(程咬金),葱山道的行军路线应该是沿葱岭(塔吉克斯坦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天山、突骑施、葛逻禄到阿尔泰山附近。流沙道不是单独存在,他是与伊丽道配合行动的,伊丽道是主力,而流沙道是配合伊丽道的,唐高宗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出金山(阿尔泰山)经葛逻禄出阿拉山口到双河过伊丽水、碎叶水到石国(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唐高宗以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配合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行动,苏定方是北路军,阿史那弥身和阿史那步真是南路军,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出金山沿天山北麓行进,到双河与苏定方会师,共同追击阿史那贺鲁过伊丽水和碎叶水到石国,石国城主伊涅达干拘禁阿史那贺鲁交给阿史那弥射的儿子阿史那元爽和萧嗣让解送长安,西突厥灭亡。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第四部中说的应该是根据这一史实改编的。武则天将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四都护府交于狄仁杰管理,实际上是把西域的军政权交给了狄仁杰。

以上是个人对这一历史的理解,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网友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唐朝的葱山行军大总管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唐朝前期,经常会出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的职位,如著名的程咬金曾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神探狄仁杰》系列里面,狄仁杰曾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流沙道行军大总管等。在唐代职官系列里面,其实并没有行军大总管的品级定位,但我们可以从那些担任过该职务人员的本官上推测一二。

行军大总管属于临时差遣职位,“行军”二字就代表着这个职务是针对特定的战斗或战役临时设立的。担任大总管职务的通常都是由十六卫的大将军、各州都督或者是六部尚书等兼任,如李靖曾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以左骁卫大将军的身份出任辽东道大总管。在唐代职官序列中,十六卫的大将军、各州都督或者是六部尚书等都是正三品以上的高官,在当时“同中书门下三品”为事实宰相、一二品为虚职的情况下,可以说这些行军大总管从本官的职位品级上已经属于最高级别了。

可以说,行军大总管的职务就是后来节度使的前身,只不过前者是临时差遣,后者属于固定职务。如果和后世的官职进行比较的话,我觉得他基本等同于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战区司令长官,管辖数省区域内的所有武装力量,看看曾经担任过战区司令长官的那些名字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何应钦、程潜和顾祝同等,这些可都是国民政府的一级上将,新中国的开国第一元帅朱总司令当时兼任着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如果按目前的军职来比较的话,我觉得约等同于现在的军委委员兼战区司令员。

“天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和“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几个概念。天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一句好像是电视剧《天道》中,主角丁元婴总结的。道是道家对宇宙本体和本质规律的一种认知和定义。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是道这一规律的运行法则。而通晓道法的人,人们往往称之为神或神仙。

神话传说中他们住在天上。比如:太上老君住在33重天之上。而中国人常以天代指道以区别有私心的常人之道,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如来是佛家用语,指无所从去,亦无所从来。如者:真如。比喻佛家智者了悟真如觉性,来三界垂化。通俗的讲就是指成佛的大德佛祖。也有对释迦牟尼佛的指代。

所以这几个概念连在一起可解释为:了悟天道自然规律的智者,可以说是如来,如来肯定是了悟自然大道天理之人。这句话从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哪丁元婴在剧中的做为有助于我们对以上观念的理解。我们从五台山论道来看一看。丁元英为求见高僧两次给钱未果后,以一首自作诗词如愿。上面写道:《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大师:“感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丁:“晚辈斗胆妄言,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这里看丁元英还是颇有见地的。大师:“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大师认为丁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而丁也认为自己不进不出,满纸一个“嗔”字。原来丁元英为实现小丹的心愿为王庙村脱贫致富,而想用杀富济贫的方法,怕人诟病而来找大师求一心安。

大师解答了他的疑惑并将他的诗词改为: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后来丁元英历尽波折完成脱贫任务。而收礼人小丹却去世了。也造成了乐圣老板和曾经的入股人刘冰的自杀。这件事见仁见智。

这里我要说,丁无疑是一个怪才,鬼才,在商业上不以正招见长,而是出奇制胜,甚至险遭不测。(乐圣老板用枪指他,动过杀心。)非常危险。但他有缜密的一面,有知识,有能力。但以他对佛学的参悟有一定的高度,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有透澈的了解。但他确对西方文化很推崇,对传统文化很自卑。有点匪夷所思,请问西方有这么高深的文化吗?另外他所强调的强势文化认为是天道,不敢苟同。天道应该是中和。所以综上来看,丁了悟的是商道,不是大道。虽然他很有能力但他在境界上不如小丹。可见知和行都很重要。

而王阳明是一代大儒,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功绩。被称为儒家两个半圣人之一。他的心学主张:宇宙本吾心,心即天理。心即本源,本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人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

另有阳明四句教流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良知是心的本体,本心是淳净无污染的。所以无善无恶的本心就是天理,本源。当有了善恶之分时,是本心里意识在活动了。良知是心的本体,虽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因此本体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要自觉的为善去恶。就要用良知来规范自己。

而知行合一就是说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的心中,不假外求,本自俱足。知和行不是分开的,知的真切笃实处就是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其它心学主张是直切宏旨的。其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理论为儒家解释宇宙自然修养方法论。而心学也不是空谈。

所以和丁元英的主张是不同的。如果具备了悟宇宙本质之理之人,或可有与阳明心学契合之处。

上联:河上荷,荷下河,河生荷为何,如何对下联

上联:河上荷,荷下河,河生荷为何

下联:枝有果,果无枝,枝散果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