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云重重的丰岛海战,“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临阵表现究竟如何?如何看待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他是被冤杀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疑云重重的丰岛海战,“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临阵表现究竟如何

除了个别翻案论调之外,丰岛海战没什么疑云重重的,中日双方的记载都很明确的表明,济远不仅先逃,而且逃跑时还挂了白旗和日本旗。

在北洋水师里,方伯谦估计知名度仅次于邓世昌了,当然两个人的形象截然相反,方伯谦完全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在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中两次带头逃跑,最终被处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不过给方伯谦鸣冤的人也有,特别是他的家人,后来很是掀起了几次翻案风潮,不过对比中日双方记载来看就能发现,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就存在很大问题。

济远舰

按照《济远舰航海日志》报告,日舰开炮以后广乙就已经逃跑。方伯谦的报告也说在丰岛海战时遭到了日本三艘军舰的围攻,考虑到丰岛海战日本就三艘军舰,这潜台词就是他独立面对日军攻击了。而广乙号的报告确实截然相反,说广乙在和日舰交战时,济远先跑路了。

日方的战报则是首先向济远开火,随即广乙发起冲锋,吉野担心广乙要发起鱼雷攻击,所以主动规避。广乙攻击吉野未果,转而向秋津洲发起冲锋,双方展开激烈炮战,此后浪速也加入战斗。由于广乙舰小炮少,所以被击成重伤,舰员伤亡近半,不得不向浅水区驶去。而此时吉野则发现济远也已经调头离开战场。

济远舰

虽然日舰发现济远、广乙离开战场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广乙是在向日本三舰发起进攻、失败以后重伤退出战斗。这个时候吉野在躲避广乙的攻击调整航向,而浪速和秋津洲两舰正打算继续追击广乙,济远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任何一艘日舰攻击,所以济远是利用广乙牵制日舰的时候先行逃跑。

而且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下令不要管舰体被毁的广乙,集中力量去追济远看,广乙此时受伤也重于济远,应该说济远的逃跑有怯战之嫌疑。

吉野号

当然,当时战场上日本海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如果说济远仅仅是为了避免无谓牺牲,保存实力撤退,倒也并非说不过去。但是济远在逃跑过程中,先后挂起了白旗和日本旗。济远挂白旗和日本旗一事,有日舰浪速、吉野报告和为清军运送士兵的高升号船长高惠悌、洋员汉纳根两个目击证人,可信度没有问题,这就不是保存实力能解释的了。如果不是操江、高升两艘运输船正好误入战场,方伯谦很有可能投降。

操江

而且济远此行本身就是为运输船护航,但是在遇到自己需要保护的高升号不仅没有停下保护,连示警都没有做,这显然也严重失职。

所以方伯谦在此战中首先涉及怯战先逃,其次悬挂白旗和日本旗,有投降之嫌,第三没有尽到护航责任,可以说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何看待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他是被冤杀的吗

我感觉有点冤:1.树白旗间题。当广乙受伤退出战场后,日浪速不追广乙,“三船聚攻济远,密如雨点”,势欲以强制弱,一举歼灭济远舰。而济远形单力薄,“望台、炮架三,舵机均受伤……济远只剩十五生特一炮”,在敌力倍花于己,又无救援的危险处境下,如不采取应变措施,势必被击沉。悬白旗、日本旗是表示投降,但没有停船继续向西航行,又是不投降的行动,在西逃中,方伯谦且能适时命令发后炮击中吉野,使之不敢再追,却敌保船,转败为胜。因此丁汝昌不得不如实向李鸿章报称济远舰是“诈敌”,光绪也因此下旨嘉奖。

2.所谓匿藏铁甲最厚舱中,不敢命令开炮。对此一些老海军人士撰文指出,当时所有军舰,其铁甲最厚处,除水线以下外,即为天桥下之指挥塔,亦即指挥官作战的岗位,这是海军章程规定的。此一规定与指挥官之怕死与否,并无关系。海上备战,全舰官兵均有既定之部署,分别进驻其特定岗位,人司其职。因此,管带在指挥塔岗位上何能妄称“匿铁甲最厚处,呢?这是著书者对舰船装备与战斗部署不明而妄加误责。 3.不敢命令发炮,水手愤起自动放炮。姚著的这个指责是根据丁汝昌6月28日电报:“查却敌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国成为功魁,赏银一千两……”演义而成。丁电故意不提一舰之长的管带,而把功劳归于两名水手,这是不足信的。因为舰上规章制度严明,全舰士兵不可能听从两名炮手指挥,协同一致作战。李鸿章接此电后不以为然,在对照方伯谦电后,则为管带请功、而姚锡光不明舰上作战程序对丁电信以为真。

4.不知转舵,以船头大炮击敌。这个指责是前后自相矛盾的。先说:“船之望台、前炮皆中炮”,而后又指责“济远不知转舵,以船头大炮击数出”。未免前言不对后语。 5.谎报击毙日军统帅问题。对此应当以方伯谦于五月二十五日向李鸿章呈报战况的电稿为准。该电文并没有谎报“击毙海军总统”。但二十八日丁汝昌覆李鸿章电却云:“风闻提督阵亡,吉野伤重”。可见,姚著的“击毙海军总统”,不是来源于方伯谦,而是由丁电衍化而来。

甲午战争前丰岛海战时,方伯谦临阵退缩,为什么却受到了清廷的嘉奖

中日甲午丰岛海战一周后,方伯谦因涉嫌触犯‘’临阵退缩‘’罪,在旅顺口被李鸿章军前正法,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所谓‘’朝廷嘉奖‘’了。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海军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大东沟相遇,随后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激战三个小时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命遭受重创的‘’济远‘’舰退出作战海域。几个小时后,敌方舰队也撤离作战海域。

一八九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方伯谦在旅顺口被李鸿章军前正法,这也是北洋水师有史以第一个被军法执行的将领。军机大臣李鸿章给方伯谦定的罪名是:“首先逃走,致使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着即行正法”。这是当时朝廷根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写的战事报告所定的罪:该罪名给方伯谦的定性是‘’毫无斗志、贪生怕死‘’。方伯谦死后,有不同史料为方伯谦鸣冤。他们认为方伯谦在海战中立了大功,而且是一个爱国将领,他被杀是冤案。为方伯谦鸣冤的人,列举了方伯谦一些战功。比如坚守望台指挥作战,而且大副沈寿昌被炸后,脑浆的血沾满了方伯谦的衣服。当时‘’济远‘’舰之所以退出作战海域,是因为舰体中弹遭受重创,舰上官兵伤亡惨重,为了保全战舰才退出作战海域……。既然方伯谦已被军法处决,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朝廷嘉奖‘’了。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输得很惨,同时也输得很莫名其妙。那么,清朝输掉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说起来,当时清朝的战舰实力,是不输于日本战舰的。清朝建造北洋舰队花了不少钱,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朝的战舰当时的实力,可以排到亚洲第一。既然能够排到亚洲第一,显然,清朝的水平,是超过日军战舰的。

可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战舰毫无还手之力,被日军打得那么惨呢?

(中日甲午战争)

一、害怕。

清朝在和日军打甲午战争之前,清朝一直害怕和日军作战。就算当时清朝的战舰配备不输于日军,北洋舰队依然心中充满畏惧。

清军之所以害怕,其实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

从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打到甲午战争,清朝先后和英国、法国、俄国等很多西方列强都打过仗。这些仗几乎都是败仗,从来没有打赢过。就算中国和法国进行的“中法战争”,中国占有一定的优势,打胜了,但清朝也不敢继续打下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