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生活中,你遇到所谓的“看客”吗?《孔乙己》中的看客是怎样的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生活中,你遇到所谓的“看客”吗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襟亚。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

1.关于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是首先来看他自己来解释吧!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hú sù】意思为发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这段一针见血的文字出自鲁迅的《坟·娜拉走后怎样》!“张着嘴”这个入木三分的刻画,曾经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关于“看客”在我们学过的鲁迅课文中的具体表现。

在鲁迅的笔下,“看客”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孔乙己》、《藤野先生》、《祝福》、《药》,林林总总、密密压压的各款“看客”,挤在我们语文课本选给我们‘欣赏’的鲁迅各种题材的文章里。想来大家既便不能全部记的,总有那么一两个例子还忽闪在你学生时代的印记里。

《藤野先生》中这样写道: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对于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先生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客”现象显然也是这劣根性中的一部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外国人好像也不例外。似乎人类都普遍存在着这个恶习),在这一段中鲁迅尖锐的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看客嘴脸,甚至毫不客气的自我刨露“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祝福》中有这样的描写: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

看客对于别人的不幸天然怀着一股热情,甚至要“特意寻来”,要看到她讲的“呜咽”,虽然也会留下眼泪,虽然也会叹息,归根结底要获得的是那份“满足”。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满足感,是多么残忍和残酷的一种感受啊!

无论是看孔乙己笑话的看客;看着侵略者处决同胞的看客;看祥林嫂悲惨遭遇的看客;看革命者被砍头“热闹”的看客,看客的本质都是无知而无情的,都是以别人的不幸来慰藉自己不幸的可恨可悲的麻木不仁的——“恶”。

3.关于鲁迅笔下“看客”所处的时代特征。

鲁迅的笔下的看客,具有他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特征。关于鲁迅作品评判的那个时代背景,我在另外一个回答“为什么鲁迅的《呐喊》,都没有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中曾经有过较为详细的解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第二个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过所谓的看客吗?

今天,如果你稍微有些生活经验,见识过几个所谓“看客”现象就不会是什么难事。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当然线上“看客”围观是我们网络时代的特产,它为大家充分的“品头论足”提供了更方便、更自由和更广阔的舞台。

新的时代赋予了看客新的呈现模式,如今“张着嘴”看“杀羊”几乎绝迹了,但是假如正好有机会赶上“杀羊”的场面,估计看的人也是还会有。不信你看,街上无论是出个交通意外还是其它随便的什么意外,总有人会热情洋溢的围上去津津有味的观赏、品评。

公道的说,看客现象在今天也不是全然没有积极作用,比如对于某些“公共道德”问题就存在着积极的监督功能。这个也不用多解释,只要是混网络的,没几个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当然,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等负面现象也的确令人担忧!

如果“看客”心理不能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消失的话,我想我们只能尽可能的优化它,使它没有那么“恶”才好……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这样吧,我是襟亚,喜欢我的文字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吧!

——end——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孔乙己》中的看客是怎样的看客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作家成功地把孔乙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咸亨酒店,这为那些看客的粉墨登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鲁迅先生透过三种看客的思想和眼神,以犀利的笔触,诙谐的描写,活画出孔乙己的灰色的人生轨迹。

一是小伙计的同情。对于孔乙己,小伙计对其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实际上是鲁迅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小说在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笔墨叙述了孔乙己的诚实守信、心地善良。“……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此外,他还热情地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因此,在小伙计看来,孔乙己是迫于生计才干些偷摸的事,其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对其悲惨的下场,小伙计寄予无限的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处的描述,更是烘托出孔乙己在“我”的泪光中永远消逝的悲凉场景。“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拒,不要再提。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只手走来的……”。

二是酒店顾客的冷漠。冷漠、麻木、愚昧的看客,是鲁迅描绘得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他高度关注旧中国的那种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具体表现,其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咸亨酒店的这些顾客,多是些短衣帮,应该说,他们同样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他们早已失去了知觉,变得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似乎与他们相距遥远,其实,只要造成孔乙已悲剧的社会根源存在,谁都有可能要步入孔乙己的后尘。在他们看来,孔乙己只是一个多余的笑料而已。“孔乙己是那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通过看客那冷漠的眼神,可以知道孔乙己这个多余人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孔乙己则忍受着无比的委屈和悲哀,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此时的心境,他孤立无援,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体会到了人世的冷暖。在这些人面前,他只能是受讥讽、取乐的对象,这里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三是丁举人的凶残。丁举人作为看客却没有在小说里现身,而是隐藏于掌柜和顾客的闲聊中,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意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这张无形的大网,对知识分子的残害无所不在。丁举人沿着科考这条路爬上“举人”位置后,变得异常凶残,同是知识分子的孔乙己,与丁举人仅相隔一道门槛,却落得因偷摸被打折腿的下场,如此凶残的手段,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谈“丁”色变。作为看客,他目空一切,凌驾于法律之上,为所欲为。不难想象,丁举人一定是满面狰狞,无时不在盯着孔乙己的一举一动,直至孔乙己消失在人间尽头。

正是这些酒客无情的嘲讽,使孔乙己面对无尽的羞辱,也正是丁举人利用科举制度这把屠刀,一刀刀地割下孔乙己的肉,挖掉他的心,最后只剩下一具躯壳,被抛于荒野。这些酒客又哪里会想到,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呢?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无一例外地受到封建科考的影响,才酝酿了国民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麻木,愚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