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年是几号(马上过小年了,究竟是农历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马上过小年了,究竟是农历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灶神爷上青天。”小年便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节日。过小年时,人们都有祭灶王、扫尘土、贴窗花等习俗。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即将迎来2017。农历春节是全球华人的节日,而小年是春节的前奏。那么,2017年的小年是哪一天?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2017年小年时间则是:2017年小年为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星期五。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小年习俗

 1、祭灶王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5、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春节将至,农村的小年是什么时候小年都有什么习俗

春节将至,农村的小年是什么时候?小年都有什么习俗?

感谢悟空邀请。有机会回答小年都有什么习俗的问题。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独有的节日。各民族和地区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我们胶东地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日,也是敬灶王爷的日子。这一天,在自家厨房东边的灶台上方,贴上灶王爷的画像,还要贴上对联:上天去但言好事,回宫来再降吉祥。 横批是:一家之主。

从对联中不难看出,灶王爷在一个普通家庭的传说和想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空前而又很重要的,所以在年前特意拿出一天为他送行,晚上吃了饺子,在灶台下的地上烧些纸钱,磕四个响头,算是为灶王爷去天庭送行。

到了小年,就有了年味,而且一天比一天浓。各家各户扫灰(大扫除)开始,为过年准备。所以说,小年是春节的开始和前奏。

我是翠潇一生,坐标山东胶东,欢迎条友评论和胶东老乡补充。

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跟城市不同,农村里现在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风俗和禁忌,在过年前后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农村里的禁忌也有很多,我们就来看看小年时,农村里有什么禁忌吧。

1.忌送花馍,在北方一些农村,逢年过节都要蒸花馍,花馍是种面食,会被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既好看又好吃。不过在小年蒸的花馍,按照传统是用来祭灶的,不能送给别人。

2.忌吃多灶糖,灶糖是农村人家在小年必备的美食,它是麦芽糖做成的,吃起来香脆又粘牙,以前农村里孩子们没啥零食吃,灶糖就是他们喜爱的美味。不过小年吃灶糖,却不能吃太多。

3.忌宰杀,年前不少农村都要杀猪杀羊,准备过年,不过在湖北一些农村里,小年通常是不进行宰杀的。

除了这些禁忌外,小年里农村还有很多习俗,比如说贴春联、扫尘、贴窗花等。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