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百家姓中到底有多少姓氏对此你怎么看?百家姓形成的原因有哪

 

2023/7/7 1:08:07 ('互联网')

本文目录

百家姓中到底有多少姓氏对此你怎么看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三大读物。《百家姓》的百只是一个数量词,并非只有一百个姓。最初的《百家姓》有411个姓,后期增补为504个姓,444个单姓,60个复姓,以四字骈文排列,朗朗上口,全文共计568字。(百家姓书法图)

《百家姓》为什么能流行?

《百家姓》成书北宋,很快就普及到北宋各地,这是为什么呢?

一、为什么姓“赵”排第一

很多人都清楚,北宋的皇帝姓“赵”,所以《百家姓》开头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政治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氏族志》排名世家大族,未必是皇帝的姓氏排在第一位,同时普通老百姓的姓氏也上不了官方的《氏族志》。

到了唐代,李世民要打压门阀士族,在官方修的《氏族志》中崔氏居然排在第一,李世民强行将“李氏”排在第一了。到武则天做皇帝了,武则天的“武”姓更是一个小姓,这个要改,而且要大改,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姓排在第一,很多普通的姓也收录其中。这些做法为后世王朝编修姓氏类的书籍给出了典范,皇帝的姓要排在第一,随便改是要杀头的。(赵匡胤像)

《百家姓》是吴越一带民间编著的,他们首先要规避政治问题,重则杀头抄家,轻则印刷的书籍就全完了,会血本无归的。把“赵”姓排在第一首先拿到了官方的通行证,这是先决条件。

二、为什么增加姓氏,为什么不增加全

北宋时期首先发行的《百家姓》只有411个姓氏,在推行各地的时候,有好多的姓氏没有收录在里面,这引起了部分姓氏对此书的抵制。意思是说看了《百家姓》怎么没有我们的姓氏啊?这个反馈很快在后来的《百家姓》上进行了增补,不过只增加了103个姓氏,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百家姓》全本了。

在宋朝非官方的统计,姓氏也不止这504个,根据郑樵《通志》记载,最少有1700多个姓氏,这也是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但是《百家姓》是儿童读物,字数不宜太多,并且将占据人口数量多的姓氏编入就可以了,要押韵也就更难了。此书在文字数量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不再增补。

增补比较大的姓氏扩大《百家姓》的读者群。(百家姓图)

三、《百家姓》的目标定位

中国人都有寻根问祖的传统,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祖先黄帝、炎帝等就是我们的根。姓氏血脉的延续就是血脉的延续,每个人的血脉都是和祖先相互联系的。《百家姓》从这一点入手,介绍姓氏的传承,以及对姓氏的认知,形成独特的姓氏文化。得到当时很多读者的认同,并且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书籍。(部分姓氏图腾)

四、通俗易懂

《百家姓》以四言体例写成,合辙押韵,郎朗上口,通俗易懂。《百家姓》没有文理内容,是姓氏的简单排列,也有主要姓氏祖先来源作为辅助。儿童容易学,这也成为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百家姓》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百家姓被赋予新的内容,不再有皇权的限制,更多是统计数据,用数字来说话。

1987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统计,中国的姓氏在12000-13000个之间。姓氏排名也是按照人口的数量进行排列。

中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下一次在2020年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人口数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确切的姓氏数量现在都没有正式公布,看2020年第七次普查数据有正式公布吧。

百家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感谢潇湘君上的邀请。

要说起百家姓,我个人认为要从姓氏起源说起。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所以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所以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2、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3、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4、以职业名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

5、以住地之名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6、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7、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