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象数派易学的根本错误在于“存象忘意”,把形式置于首位,而丢掉了其中的义理。王弼认为这是一个研究方向上的错误,易学之所以陷入荒诞烦琐,“伪说滋漫”,都是由此而产生的。正确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忘象以求其意”,也就是说在“得意”(意:认识目标)以后,应该“忘象”(象:表达形式)以摆脱感性的束缚,使思维来一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王弼进一步具体地论述了“得意忘言”的哲学方法。言:认识的工具。

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什么意思

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名言解释:战国·庄子《庄子·外物》。荃(quán全):通“筌”,即鱼笱,一种捕鱼器,为长形竹笼,入口处用细竹篾编织,竹的尖端向内.鱼能人而不能出。本句大意是:捉到鱼后便忘了鱼笱。现在多用这句话形容或讽刺有些人忘恩负义,在别人的帮助下达到了某种目的,便忘了甚至反过来损害别人。

如何理解《庄子·外物》中关于“得意忘言”那一段的论述

“得意忘言”是《庄子·外物》篇中最后一段中一句话,这段话这样写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翻译过来就是“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才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筌者,蹄者,言者皆工具也,皆桥梁也,通过工具和桥梁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人们就不会再去关注工具和桥梁了,它们的作用也就随之而终止,所以也不会再去纠结筌的大小新旧,蹄的好坏优劣,然而于“言”好像不是这样的,人们在通过语言获取到“道”和“意”后,有许多人还会去揣摩语言表述流畅否?语言表达精美否?用典正确否?思想正统否?

所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晓庄子发出这样一个呼声,是在为“得道而究言”,“悟道而思言”的一个现象的感慨,为找不到一个“得意而忘言”的“莫逆之交”而郁闷。

通观庄子的文章,不难发现其言辞之妙,用典之精,用喻之当,鲜有人能与之比,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浩然长风,辞藻绚烂如天边的云霞,既然这样,庄子为啥还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通过读庄子《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即本文所论之篇发现,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庄子·秋水》有这样一段言论: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以为“道”是无言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他认为,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

如果得道,而不究其言,而忘其言是一种智慧。“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出一辙。但是得意而忘言者少之又少!

庄子曾经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道理: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巧妙地以轮扁斫轮的技巧不能传给子孙为譬喻,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表达了“言不尽意”的思想。既然言不能尽意,言有所不能,得道而忘言有多好啊!只要理解了道获得了道,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纠结这个“道”是怎么得来的呢?“得其意”“忘其言”应该是最美的人生境界!不应该再去纠结“言”这个桥梁和工具的好与坏,美与陋,即达到“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的境界。然而世人得意忘言者何其少啊!不但古人,今人亦是。所以庄子最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菩提鲁

@想半天X

@融舒

@名子剑 @笑一韩 @腾冲只为玉见你 @我心飞扬36552 @汶河诗词社 @太行高漳水长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是《庄子·杂篇·外物》的结语,全段内容是这样的: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舍物之形,得物之神!

这个“外物”,“外”是指的超越,也就是超出事物的形态,“物”的本身包括了我们可以捕捉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迹,比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行住坐卧、轻重涩滑,等等等等。

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所有的认知,都建立在事物的形态上,如果有一个事物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没声音没气味等等,这些形迹都没有的话,我们就无法对它形成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知道它是否存在

只有当它的形迹被我们捕捉到以后,我们才能根据捕捉到的信息在大脑里为它画像,最后形成对它的认知结果。遗憾的是,这些信息虽然构成了我们对它的认知,却又往往因此而错过了它的真相。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空杯子的时候,我们会直接叫它“杯子”,而里面如果装了醋,我们会叫它醋,装了油的时候,又会叫它油,不再叫它“杯子”,当杯子里盛了东西以后,我们就会被杯子里的东西吸引,而忽略掉杯子的本身,但杯子能盛东西这个真正的价值,却被我们忽视了

生活中这类例子很多,比如人们习惯把发型、衣服、首饰等等信息和一个人直接划上等号,通过这些来判断一个人,那么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就反过来利用人们的这些习惯来行骗,结果使很多人上当受骗,这就是我们只重外形而不重内涵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我们认知事物,不能只注重外形,一定要想办法通过外形深入进去,认识到它的内涵,得到它的神,这才算是认识到了它的真相,老子说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十一章》

庄子《外物》篇的主旨,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庄子》三十三篇,历代以来被认为是对老子《道德经》最好的诠释,那么这篇《外物》,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对《道德经·十一章》的注解。

忘言之人,方可与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从庄子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想不少人都会从中感受到一丝悲凉,感受到孤独,不错!庄子是孤独的

在那个时代,上至诸侯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迷于所见,惑于所闻,身为物累,神为形役,各国之间弱肉强食已达疯狂,看到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正如屈原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庄子立于斯世,见于斯景,怎能不感到孤独呢?

所以他只能用文字来排遣自己的郁闷,“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这里“荃”是捕鱼工具,“蹄”是捕兔工具,它们能捕鱼和兔的这个功能平时是看不到的,但这恰恰是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

谈到认知,这才是重点,无论工匠用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