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人亡政息?如果万历保持张居正的改革,明朝还会那么快灭亡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人亡政息

我觉得张居正改革不但没有使明朝人亡政息,反而纠正、修补了嘉靖隆庆朝及以前数代的明朝积弱问题,使明朝重新走向富国强兵的方向,至少以古人的史观看去,实在是使明朝再次走向强大了。

我觉得真正使明朝人亡政息的,是万历废除了张居正绝大多数的改革举措,而他的孙子们,天启和崇祯两位帝王,面对内忧外患,一个做甩手掌柜,另一个瞎折腾。

首先,张居正使明朝的军事再次恢复了强大,这才给了万历三大征以底气。

自从明英宗时期的土木之变,明朝军队的精锐,可谓损失了大半,从此以后,明朝北边不断被蒙古各部骚扰,明景帝时期,也先打到了北京城,明世宗时期,俺答又一次围困了北京城,都城两次被鞑靼各部围困,可见明朝军事积弱到了什么地步。

以至于北边的外族入侵,明朝朝廷却无力限制,东南的倭寇横行,也无足够兵力荡平,一则是朝廷实在财政困乏,没钱养那么多兵,二则是,军队的组织纪律以及病源素质也已经下降了很多。

但是,在隆庆朝,通过高拱和张居正在内阁的主持,明朝朝廷跟北边的异族达成了停战,边境的互市又畅通起来了,俺答也封贡了,只有蒙古一部的一个小王子还偶尔偷窜入关内劫掠,整个北方算是稳定了。

这一方面是张居正用人得当,使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真正懂军事的将领守卫北边,另一方面,是张居正在吏治和财政上的改革有了成效。

张居正在吏治上的改革卓有成效,纠正了嘉靖和隆庆两朝的重用奸佞、内阁乱斗的问题,使官员大部分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吏治清明了,朝廷做事的效率就高了,国家就朝好的方向转变了。

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期,严嵩严世蕃父子霍乱内阁二十年,使朝廷内外的运转效率急剧下降。以至于,俺答都打到京师了,各地勤王的兵还没调度好,北京城外面只有几万人跟俺答对垒,严嵩面对局势,甚至授意勤王的军队不要跟俺答打,因为在边关打仗,输了也可以说赢了,在北京城外打仗,输了可就瞒不住了,嘉靖帝在城门楼子上看着呢。

隆庆朝,延续了嘉靖朝后期的内阁乱斗,隆庆皇帝放纵自己的老师高拱在内阁里兴风作浪,虽然在这时期,高拱也解决了北边的鞑靼的问题,但是,整个朝廷,特别是内阁里,都是高拱在跟不同的内阁辅臣斗,他斗走了徐阶,又斗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等等,内阁的争斗势必影响百官的正常事务,甚至于朝廷的御史们和六科给事中们,成了内阁乱斗的马前卒。

朝廷乱成了一锅粥。今天高拱让手下的御史参劾赵贞吉,明天赵贞吉让手下的御史参劾高拱,还怎么搞国家的建设?

张居正联合冯保赶走了高拱以后,他终于在内阁里大权独揽,皇宫里,他有两宫皇太后撑腰,有冯保的支持,所以他在朝廷里什么都是他说了算。所以,他才能真正地整顿吏治。

张居正改革吏治的一大举措,就是限制朝廷里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们,概括性地说,内阁管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

明朝六部里,每部下边都有给事中,通常被称为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监察,和言论,也就是言官,这些人,官职不高,权限特别大,但是都是本部堂官的属官。

不过,六科给事中胆子比较大,本部堂官他们都敢反驳,都敢参劾,甚至还要掺和别部的事。

所以,明朝的御史和言官,特别让人头疼。为了限制他们,张居正让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然后再由内阁管理六科给事中。实际上,是提高了内阁的职权。

大家都说,张居正是明朝第一大权臣,为什么呢?因为,张居正是实际上的宰相了。

明朝越到后期,朝廷的效率越低,就是因为没有宰相了,什么事都要皇帝做决定,而皇帝做不了这么多决定。内阁又只是传声筒,秘书处,做不了主,很多事拖着办不了。

张居正大权独揽,他可以做决定,可以让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去执行,六部执行不力,六科给事中就要参劾,就要警告他们,而六科给事中又被张居正的内阁捏在手里,六部做事效率就高起来了。

张居正改革吏治的另一大举措就是账簿制度的建立以及考成法。

这一举措,有两大好处,一是限制了冗官,二是使国家的财务使用透明了。

怎么讲呢?以前,比如兵部吧,有很多官员,有很多职位,原来不该有的,增设了,原来一个职位一个人,后来两个人,三个人,原来一个位置一个官,现在同一个位置,有好几个职权重叠的职位,还有就是吃空饷的。

六部这些事,朝廷都不能完全搞明白,所以造成了冗官和吃空饷的问题。

张居正建立了账簿制度,就是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院,定期做一份本部院近期工作的总结,都有哪些职位,哪些官员,做了哪些事,定期交给六科给事中审查,如果审查出冗官或者吃空饷的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然后,再由内阁复核六科给事中的审查结果。

这就是,内阁管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

这么一来,吏治清明了,大家都各司其职,没有冗官,也没有吃空饷的了,由于账簿制度的建立,大家的效率也提高了,朝廷的运转效率也就提高了。

账簿制度对朝廷的财务使用状况也有极大的帮助,使朝廷的用度透明了,大家都知道国税都花到哪里去了。

比如,给皇帝盖宫殿,这是工部的事,那么工部的定期工作报告里就要体现出来,工程预算是多少,工期是多久,有哪些官员主持,有哪些财务进度,买木头花了多少钱,买砖瓦石头用了多少钱,运输费是多少,人工成本是多少。全都清楚了。

通过定期账簿的制度,明朝的财政用度也更透明了,从而,哪些地方该省钱的,哪些地方该加钱的,都可以计算了。想瞒报,想造假,六科给事中们都在后面盯着呢,明朝的御史们可是遇上点事,一窝蜂地上奏疏淹了你。

这就是考成法。

张居正在经济上的改革举措,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针对的是徭役和赋税,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只是,张居正真正把它推向了全国。

一条鞭法,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于朝廷征收的徭役田税等等各种赋税,由过去的分别收取,改成统一的按照田地的亩数收取银两。

这至少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可以对大地主们多征税了,减少了偷税漏税,二是征税更有效率了,减少了多头征税过程中的贪污腐败和效率低下。

张居正的改革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而嘉靖年间,朝廷的储备粮食只够一年只用。

然而,这一切,在张居正死后,大部分却被万历皇帝破坏了,万历皇帝废除了考成法,使明朝吏治再次出现过度冗官的问题,而且还形成了党争,一条鞭法虽略有保留,可是,面对大地主大官僚的顽固,执行也不如张居正时期,以至于后来崇祯皇帝时期,国库里竟然没有钱支撑军饷。

如果张居正在的话,明朝也许不会那么快灭亡吧。

如果万历保持张居正的改革,明朝还会那么快灭亡吗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兴旺发达就会有盛极必衰。这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必然结果,大明王朝轮替到万历皇帝时,在首辅宰相张居正辅佐下,已日聚能,繁荣昌盛,钱多粮广,五谷丰登。达到了一个顶盛时期。这一切归功与李太后知人善任,撑印太监冯保持正明理,张居正雄才大略,心系天下,以仁孝治天下。使大明王朝以濒临灭绝的财政体系起死回生,财政充盈。其一条鞭法切中要害,打击了豪强官吏霸占良田,维护了天下的民生根本。很可惜,,,,万历帝无大秦帝国赢肆的坚定不移,从善如流,英明神武。是个判经离道的叛逆不屑子孙,在张居正回乡丁忧患病后,在王公大臣反对派的反捕下,一个中兴有望,国富民强的政体,昏然倒塌,有历经了万历朝三大战役,积累的钱财粮草被耗贻尽。农民小工商业者,资不抵债,负债累累,没有了税收,国民经济一振不厥,步入了财政哀竭,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