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三字经(易中天老师为什么说要给孩子读安徒生童话、读神话,而不应该是《三字经》、《弟子规》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易中天老师为什么说要给孩子读安徒生童话、读神话,而不应该是《三字经》、《弟子规》

易中天老师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偏偏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社会公知,却一直被打压,总是四处碰壁。好在“树挪死,人挪活”,易老师远走厦门大学,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教授职称。后来为了还房贷,走上了百家家坛,可以说是一炮走红。易中天老师以其睿智、幽默的演讲风格,为大众所喜爱。易中天带火了百家讲坛,可以说是百家讲坛的金牌主讲人。

易老师是货真价实的大学教授,从不向人灌输心灵鸡汤。易老师虽然名气很大,却从不以人生导师而自居。当易老师在某一次讲演中,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问道:“我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易中天马上为其鼓掌,很赞成小孩子的做法。接着这位母亲说到:“幼儿园老师一直强调要学习国学,并且要从娃娃抓起。她对国学充满了怀疑,自己都没有学过这些东西,担心学习这些东西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易中天老师说到:“要孩子读《安徒生童话》,不要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我认为易中天老师之所以提出该观点,是因为他老人家看出了一些机构欺骗的本质,在愚弄大众。打着“国学”的旗号,灌输给人一些加着三聚氰胺的奶粉。其本质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哄抬物价,敛财而已。

《安徒生童话》闻名全世界,无论翻译成哪国语言都特别优美耐读,安徒生童话教给了儿童真善美,让孩子们温情地对待这个美丽的世界。世人皆知黄金最贵重,可我觉得一颗真善美的童心比黄金更贵,是无价的。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学习的就是条条框框、泯灭童心的复杂人性,那么其人生注定不会快乐。

易中天老师曾经阐释过孔子的“仁者爱人”,说到仁爱就是“让自己充满爱,让身边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爱”,我觉得读安徒生童话可以达到这目的,孩子温情地对待着这个世界,而不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勤奋苦读。

关于《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过去儿童的启蒙读物,精华与糟粕并存。其文本内容并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就出在书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告诉小孩子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根本不利于孩子们的思维,阻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教育多是“探究式”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孩子们的的创新能力。“灌输式”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违背,阻碍了人的天性,不利于人的长期发展。在社会上,一个只知道勤勤恳恳、忠诚无私、按部就班的人,是没有多大出息的。《三字经》与《弟子规》在本质上是在阐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历史证明,这是极大的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作为小孩子来说,应该快乐地生存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我觉得,读安徒生童话很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美丽心灵,其精彩纷呈的故事、色彩斑斓的世界,为孩子们最初认识这个世界打开了天窗。我非常赞同易中天老师的观点,作为社会公知,就应该讲出这样的话,尽管触动了很多人的奶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还是有很多人被收取“智商税”,这是多么可悲!人人都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孩子快两岁了,还是不能把三字经全部背出来,该怎么办

一岁多的孩子要把三字经全部背出来?题主这是炫耀还是不懂教育规律?如果题主不带着炫耀的目的,而是真心求助,我只能说,你拥有一个天才孩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些孩子一岁多连话也说不清,想要什么都是用手指,嘴里说着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

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岁半了,只能喊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些天天看到的人。对于小区里其他人,最多能喊“姨姨”,也不见他爸爸妈妈着急。因为他们带孩子去看过医生,医生说孩子智力听力一切正常。只待孩子语言的爆发期即可。

题主孩子不到两岁,就能背部分《三字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三字经虽然朗朗上口,但毕竟有那么长,字那么多。

其实题主不用那么着急。一岁多的孩子,正是通过游戏、玩玩具开发智力,培养专注力的时候。就算要看书,也是看一些有趣的婴幼儿绘本。

另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出去玩,让他通过玩,认识一些事物,感知这些事物的形态,并能准确说出其名称。

别把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时段用来背他完成不了的“三字经”,一旦错过,就再也挽回不了了。要想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就是让他说出刚才所认识事物的名称。“三字经”留待四、五岁来背。

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应该从小学《三字经》和《弟子规》吗

没必要,感兴趣的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三字经,能读顺,知道有这书就行。

弟子规就算了,全是糟粕。

再说中国文化是是双重逻辑,最好的学习时期不是小学,而是成年后。

小学时期先把普通逻辑学好,给未来铺路就行。

1岁多的宝宝,唐诗、儿歌、《三字经》,教几遍就会背好多了,是普遍现象,还是小神童

1岁多的宝宝,唐诗、儿歌、《三字经》教几遍就能够背下来很多,是普遍现象,还是神童?首先不能很武断地因此下结论。

神童也就是超常儿童,通常是指在智力发展上明显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一般发展水平或者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关于超常儿童的鉴别,也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仅需要智商测试,还需要行为观察。

抛开神童这个称谓,1岁多的宝宝能够很快学会唐诗、儿歌等,说明其有两个能力还是比较优秀的,那就是语言能力和记忆力。

1岁多的幼儿,语言能力如何?

1-2岁的孩子,处于“不完整句阶段”,从开始的“单词句”,慢慢发展到“双词句”。此阶段孩子的口语能力发展较快,善于模仿。

1岁多的孩子能够将唐诗、儿歌等背下来,如果是能够句子完整地背诵,那语言能力确实要高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为什么幼儿的记忆力很好?

幼儿的记忆力属于短时记忆为主,他们会很快地模仿重复,但是却不能保存长时间的记忆。

如果孩子在家长的教导下,学会了某一首诗歌,如果每天都重复,孩子能够保持记忆。如果过一段时间不学了,孩子就会很快忘记。这跟上学以后的背诵不同,年龄小的幼儿更多是在机械地模仿,而不是理解后记住。

家长该如何顺势引导孩子呢?

  • 首先,要避免过度开发。

0-3岁的孩子处于早期教育的关键期,此时他们的大脑正在发育阶段,并且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学习能力。但是这不等于,早期教育要教给孩子大量的识字、计数等知识类的东西。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孩子接触和观察周围环境,多尝试,从感官的刺激上获得更多学习,促进大脑的发育。

孩子语言能力好,记忆力好,是好事。但是家长不要因此,就过度开发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背诵,以免让孩子厌烦、

  • 其次,要利用孩子的优点去引导。

孩子的语言能力好,不是非得去机械地背诵。也可以多鼓励孩子去表达,家长也要多跟孩子沟通。除了背诵古诗、儿歌,绘本阅读也是很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唐诗、儿歌等学习,可以穿插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让孩子多听,多欣赏,不用强迫他学习背诵。这样,也可以避免让孩子慢慢对此失去兴趣。

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父母的陪伴,性格习惯的养成,都是更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