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良渚人被黄帝征服,如何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汉武帝的谥号“武”,究竟是讽刺,还是夸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长江流域良渚人被黄帝征服,如何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

这个题目是很成问题的。良渚人被黄帝征服???又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

先说说良渚文化的情况吧。良渚文化是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一系列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距今5200—4000年左右。关于良渚文化的灭亡,目前主要有几种说法:一是气候恶化论,说的是当时正处于冰川期;一是洪水论,认为当时出现冰融期;一是文化吸收论,认为注重精神生活的玉文化被代表生产力的青铜文化吸收。

至于战争论,也是一种说法,确实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是蚩尤部落,被黄帝部落灭亡,但是猜测成分过重,把考古遗址和历史传说强行等同,怎么也不靠谱。就像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是防风氏,被大禹所灭亡了一样。其实都是证实不了的臆测之辞,提出来也价值不大。而且当时的战争主要还是发生在东部与西部之间。

所谓“良渚人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那是把越人当做良渚文化的后裔了,实际上这也不可靠。良渚文化和于越文化虽然位置重合,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良渚文化在灭绝后一千年间,太湖地区还没有任何能与其相比的文化遗存。而于越文化则更可能来自江南丘陵一带,虽然有断续的良渚文化传承下来,但绝对不能说是主流。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汉武帝的谥号“武”,究竟是讽刺,还是夸奖

开国始祖日高,汉高祖刘邦,崇文宣仁日文是汉文帝刘桓。景帝一生励七囯之乱亦是历精图治,仅也无歌功颂德表以庙号。汉武大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封建社会君权统一致高无尚的先河,终其一生穷兵黩武,驱魔杀匈,捍卫和张显了大汉帝国的铮铮铁骨,打败了不可一世杀人如麻的北方匈奴,谥号武是誉美之词,无语伦比,名致实归。其后世孙日宣帝皆为上上歌功颂德美誉。

为什么诸葛丞相要那么着急讨伐魏国呢

很简单,以弱敌强,弱者必须主动出击。如果双方和平发展,短期看,蜀国可以过一段安稳的日子,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差距会越拉越大,那时候更麻烦。

我们以人才来举例。诸葛亮刚开始北伐时,部下有来自冀州的赵云、荆州的魏延、凉州的马岱、降将王平等,这些人才,都不是益州本土人才,而是刘备戎马一生,转战四方,从全天下搜罗的宝贵人才,具备高超水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才渐渐老去,那时候,蜀汉集团只能依靠益州一州的人才了,只凭借益州的人才,想要和天下抗衡,这是不现实的。

类似的,还有人口、钢铁、战马等资源,双方的发展潜力不一样,这些差距会越来越大。

所以,诸葛亮主动求战,尚有一战之力,如果和平发展三十年,那时候估计连打都不用打了,差距已经过于悬殊了。

因此,诸葛丞相着急讨伐魏国,是希望能尽量蚕食一些魏国的实力,尽量缩小一些差距,避免到最后连一战之力都没有。最后从情感上来讲,诸葛亮也希望能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愿望。

总之,诸葛亮是值得尊敬的,他的行为也是合理的。

西周制《谥法》,如何给秦始皇追加一个谥号

我认为,秦始皇的庙号应该是“高祖”,谥号“文”,就是:

秦高祖文皇帝。

先来说说这个庙号。

《孔子家语》中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记载,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祖”和“宗”区别是有功还是有德。

皇帝被称“祖”,或为始受封者,或为始受命者,“祖”是一个皇朝的开创者,“宗”是这个皇朝的合法承继者。 所以,开国皇帝都称为“祖”,秦始皇当然也不例外。

开国皇帝的庙号,有“太祖”和“高祖”,后代中称祖的还有“世祖”、“成祖”和“圣祖”。 这些“祖”也是有区别的。

太祖,为始受封者。在建立这个皇朝的过程中,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全是靠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硬磕出来的。

比如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贫苦农民出身,几代祖宗都是庄稼汉,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可没沾上一点光。还有宋太祖赵匡胤,虽然父亲曾经当过小官,但也不是什么封疆大吏,赵匡胤在奋斗过程,是靠自己一杆齐眉棍打出来的。最鲜明的是朱元璋,十二岁以前就没穿过鞋,从乞丐、和尚到皇帝,没沾上祖宗半点光。

高祖,为始受命者,称为“高祖”的开国皇帝都是沾了祖宗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他是大户人家出身,未当皇帝之前,他老爸就被北周封为“隋国公”了。还有唐高祖李渊,他爷爷被封为“唐国公”,开拓皇朝,受了祖宗的恩惠。

世祖,承命不迁。就是为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国号没有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恢复汉室江山,从地方夺取中央,国都也发生了迁移。元世祖忽必烈,也是从地方到中央夺取天下,也是都城迁移。还有清世祖顺治,入关进京,获得天下,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开启了新的时代。

成祖,明朝朱棣的庙号,以前庙号为“太宗”,后来嘉靖搞“入庙之争”,把朱棣搞成了“成祖”。

圣祖,道德化民。 这是清朝康熙的庙号,雍正即位后,宣扬老爹的伟大功绩,“名为守成,实有开拓”,也称祖了。
咱们看秦始皇这个情况,比较符合哪一项呢?

秦始皇的祖先是受周王室之封于秦,这个封号早就有了,赢政并非始受封者。他夺取天下,成为始皇帝,是受祖先的荫惠的。但秦始皇开创了帝制,他是始受命者。

所以,秦始皇的庙号称之为“高祖”最为合适。

再来说说谥号。

谥号讲的功绩,始皇帝征服六国,统一了天下,不仅仅是统一了政权,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行郡县而罢百家,统一了国民的思想。

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一个“合”字。经天纬地,万邦为宪,化成天下。
秦始皇流传千古的业绩更
多在于“文治”,而不是“武功”,“文”这个谥号,也比“武”要高端得多。

我认为,给始皇帝定个“文”的谥号是最为恰当的。

所以,称其为:秦高祖文皇帝。

曹丕给父亲曹操的尊号“魏武帝”,是不是不孝的体现

这个问题应该受《魏氏春秋》一则记载影响,曹孙合力击败关羽后,孙权上表请求曹操称帝,臣下也劝进,连夏侯惇也劝他说有几十年平定天下之功,可以当皇帝了“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曹操回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结合这句话前后之意,是指不务虚名而处实祸,如果真的天下归心,他当周文王姬昌就可以了,潜台词是如果有机会,称帝让下一代的人去做吧。文王天下有其三而还对殷商称臣,至武王姬发才推翻商朝建周。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或者是心仪“文”字的,而曹丕当上皇帝后,就把他老子谥号定为“武”,才引出了这个问题。

曹操的谥号武字,是从曹丕当上魏王就有了,称武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一人上位,全家受封“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因国号魏,谥号武,后人便常用“魏武”指代曹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个谥号从《逸周书谥法解》说“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刚强直理则有不屈、忠恕之意,威强敌德则指兵威势力可以和德行匹敌,克定祸乱比较突出,汉末天下是曹操挽狂澜于既倒,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