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有那些风俗和习惯?只属于晋国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是如何推广到全天下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寒食节有那些风俗和习惯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日。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去逝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只属于晋国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是如何推广到全天下的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的前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棒子依然保留着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当心寒食节也被韩国棒子给申遗了。

寒食节的源头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代人比较崇拜火的威力,认为火有神灵要祭火,所以说每家的火每年要熄灭一次,然后从燃起新火,俗称改火。改火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风俗流传下来,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逐渐发展为寒食节。

在汉代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的“晋”字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历史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祭奠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推广到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即用
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走兽、瓜果、花卉等形状,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或放在室内,也可以作为礼品送人。寒食节在全国普遍开展开展起来。

做未来的知识大咖,公众号,浩评如潮。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春秋时期,晋国献帝因宠妃骊姬,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迎流亡他乡,可谓饥寒交迫,传说介子推看到晋公子重耳饥肠辘辘,实为可怜,用快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親自煮汤,供重耳食用,这就是传说中的“割股奉君”。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无从考证,传说而已。

不久重耳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重赏文武大臣,凡有恩公子重耳者,皆能弄个一官半职的。也不知晋文公是记忆不好,还是流亡期问脑袋让驴踢了,偏偏忘记了对己有大恩的介子推。介子推为人讲究忠孝,不仅“功不言祿”反而“功成身退”,悄悄地背着其母,隐居于山西绵山。

忽一日晋文公,想起自己的大恩人介子推,派人寻觅,得知隐居于绵山。若大绵山,当時也没有通讯用的手机,看来晋文公脑子是有问题,竟下令火焼绵山,逼迫介子推出来,然后再重赏其名利和地位。良好的愿望,恶劣的行为,结果一把火把介子堆母子,活活烧死在绵山。普文公“好”心,办了个大坏事。

晋文公原本想介子推被火逼出后重赏,结果事于愿违,得到的是介子推亡故。噩耗传来,晋文公哭得如丧考妣,因此下令每年三月五日(可能是当時农历)为“火禁日”,凡每年到了这一天,晋国无论朝野一律禁烟火。久而久之,流传至今就成“寒食节”。

请注意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并非“寒食节”,两节不要混为一谈,因农历“寒食节”日子接近公历“清明”。有些地方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做为“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并不是不可以。这就这“寒食节”来历。

清明节和寒食是一天吗

以宋朝为例回答这个问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人多是善感的,即使在清明时节的盎然春色中,黄庭坚也忍不住抒发一下凄苦的愁思。与这种主观情绪形成对比的是,《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则是客观记录了宋朝清明节的游乐景象。他写道:“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节即是寒食节的第二天。宋朝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又称为“百五节”、“禁烟节”。这一风俗起源很早,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取得政权以后,有大恩于重耳的介子推不愿为官,隐居山林,为找到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却将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前后共计三天不举火是传袭很久的习俗。

寒食的前一天在宋朝叫“炊熟日”,每户人家在“炊熟日”之前提前准备好未来三天的饭食,《东京梦华录》记载,这天人们把面做成的枣饼飞燕串起来插在门楣,谓之“子推燕”。无论官民家家插柳,门口屋檐一片青绿,景象新鲜。

寒食节,宋朝人会举行冠礼。我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么时候举行冠礼,古代没有统一规定,到宋朝形成寒食举行冠礼的习俗。

清明节取新火的习俗在宋朝也得到继承。这一天,皇宫内的侍者会用榆木钻火,最先进火者还奖给“金碗、绢三匹”。皇帝把火赐给臣僚,这是钻燧取火风习的延承。

担酒上坟扫墓以尽思时之敬,是宋朝寒食和清明最重要的节日活动。

皇宫对扫墓格外重视,宫室的亲戚也分别到各陵墓祭祀拜陵。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后只有临时的殡葬地。皇室近亲也分别派人到诸陵“行朝享礼”。清明这一天对诸宫王妃、各王子的坟墓也要进行享祀礼。北宋时,皇家还出车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诸宫人坟。扫墓队伍浩浩荡荡,人穿金装,车挂紫幔,锦帛缠额,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气象。随皇家祭陵的禁卫军列队跨马,奏响军乐。他们旌旗鲜明,军容雄壮,人精马锐,看热闹的百姓塞满了道路。

扫墓祭祖作为一种仪俗,并没有多少伤感的气氛,相反宋朝的寒食和清明呈现出越来多多的娱乐性。

节日里的争标,是专门供皇帝欣赏的一种表演和竞技活动,包括:水傀儡、诸军百戏、赛龙舟等,场面喧阗。

范成大的《寒食郊行书事》将镜头对准了节日的民间:“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女性打扮得俏丽,男性饮酒为乐,心思已不在坟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时节的游乐上,这都是去年有了好收成的缘故。

清明节,东京街市上卖祭品的很多,纸扎的阁楼都堆在铺子门前,又是一道时令风景。携运祭品前往郊外扫墓,人们也借此形成清明踏青的习俗。这个时节,天气晴和,气候宜人,花红柳绿,人们都到著名园林观赏花木,或到郊外观赏春景。人们在这天也会喝酒,暮色降临时才带着醉意回到城市。回去的时候,人们带着枣饼、炊饼、黄胖(泥娃娃)、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乡下的土特产。回城的轿子用摘下来的杨柳杂花装饰,从轿顶四垂而下,很是清新耀眼。

整个寒食前后,东京的坊市会卖各种当令食品如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南宋以后,临安人清明游春更为普遍,祭扫多在南北两山之间。一时车水马龙,女子们淡妆素衣,牵着孩子,提着酒壶和菜肴点心,到村店人家,吃喝休息,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富人们尤其爱到著名的园林饮宴寻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