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驾是哪个朝代的?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春闺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古意王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王驾是哪个朝代的

王驾是晚唐诗人.
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王驾的六首诗:
社日(一作张演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夏雨
非惟消旱暑,
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
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
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
田夫笑向人。
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忆昔争游曲水滨,
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
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邻笛寒吹日落初,
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
惆怅僧房认得书。

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春闺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古意王驾


小题1: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4分)
小题2:第一首:“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轻轻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一片深情。
第二首:“一行书信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念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该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进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来理解,第一首由“边柳”“陌上桑”可知,前两句为景物描写,“忘采叶”体现了思妇因看到“柳、桑”景物想起远在边关的丈夫而忘记了采叶;“梦渔阳”因受到景物的触发而梦到丈夫,故属于借景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第二首“忧”“泪”“衣到无”等都直接体现出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故属于直抒胸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任选一首诗歌,从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句的妙处。如第一首,“提笼忘采叶”一句中“忘采叶”是由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的触动,故起着照应作用;从下句“梦渔阳”来看,“忘采叶”一句为“梦”做了铺垫;在内容情感方面,“忘”体现出了思妇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思妇及因景生情。


一份家书,古人的情感寄托,却又胜过万金吗

杜甫曾在《春望》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一份寄托、一份思念,此中蕴含的浓浓情感可抵万金,却又胜过万金。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临终前写下《诫子书》,这一份家书寄托着对儿子诸葛瞻的敦敦教诲,情感动容,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的名篇。而后又有晚清名臣曾国藩留下的《曾国藩家书》,传达家教,给予后世人生启迪。

在交通与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一份家书就是家人对外出游子的全部精神寄托。

杜甫的诗

古代的书信

书信又称为信札,一般用于传递信息或者交流感情。其实在古代“书”和“信”,它是两种含义,“书”一般代指的是信件它本身,而“信”有托人所传之言值得相信,就是指这个信的内容可以相信的意思。古人大都是借助书信的形式来传递自己的感情。如唐朝王驾在《古意》这首诗中有写到:“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从这里也可看出书信在当时也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当时的古代,古人写信可比我们讲究多了。古人写家书,要用到特定的信纸,一般是“八行书”的宣纸,它是红色的格子,书写时必须要用毛笔。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格式,要用“尺牍”来进行参考。而且在写信的格式上也是极其复杂的,不论是称谓、抬头、分行、还是结尾,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说在称谓上,不同的身份就要用不同的用语,“膝下”用于父母,“垂鉴、赐鉴、钧鉴”用于长辈或者致年高德劭的人,“台启、大鉴,惠鉴、台右”用于平辈,对于妇女要用“懿鉴、慈鉴”等等。

古代书信

这只是在写信的格式上,还有启辞、正文、结尾、祝辞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在古代,大部分的平民百姓都是目不识丁,普通家庭里也难得出一个秀才,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写一封书信,是一个特别重大的事情,而书信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由有文化的人代写和代读。一般信的内容都不长,但是却饱含着亲人们的炽热情感。

古代家书

书信的传递

一封家书的完成,不仅在于写这一个方面,在古代极其不方便的时代下,即使是把信给写完,如何寄到收信人的手中也是一大问题。这绝不是我们在脑子里想到的“鸿雁传书”这么简单。

古代的官方通信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这一般是专门的人用车将信件给寄出去,第二种是“驿”,这就是我们听的最多的,专门的人驾马将信件传递到驿站,再接着由这个驿站传到下一个驿站,直到寄到收件人手中。第三种是“邮”,指的是步递。用车这种方式,比较耗时耗力,在当时来说也越来越不受到欢迎,一般采用的是后两种。距离远的用“驿”,距离比较近的就选择“邮”,比较的灵活多变。

古代驿站

驿站在古代最受欢迎,马匹每到一个驿站就可以休息,人也是短距离的运送,类似于一个接力的形势,这个比较的实用。在唐朝,这个比较繁荣的朝代,驿站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收信人的等信时间也极大的缩短。在当时的唐朝,通讯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汉旧仪》中就有记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传信的方式主要是托私人捎信,因为他们的人脉和经济势力都是有限的,对于官方的通信渠道根本就接触不到,只有通过身边流通的人来捎信,比如说外出经商的人士,或者是需要出门远行的朋友。而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私人运营起了这样专门为他人传递书信的盈利性机构,比如说明朝的“民信局”,而后它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这样的“民信局”,对于老百姓这一方来说,通信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古代家书

家书的历史意义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今天,书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比较陌生的通讯工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那一片深情,已经是弥足珍贵了。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现如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