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 殷小虹 长篇评话《血滴子》第二回“谋刺康熙
发布时间: 2023-07-17

建议您先在喜马拉雅中搜索以上书目,听到录音后再看我以下的听书笔记,让我们一起分享评弹的乐趣。(今天的录音断断续续,请耐心听完。)

【故事梗概】康熙决定在生日那天,拿出密藏的遗诏,当众烧毁。雍正就与年羹尧商量对策,以免偷诏改诏之事败露,开始想派血滴子再进宫盗出遗诏,把遗诏烧了,但想想还是心有不甘。最后年羹尧想出用反药把康熙害死,这样就不会像吃了砒霜七孔流血。年羹尧请高人合制反药,制成丸药,让雍正藏于指甲内。于是雍正决定冒险进宫。

【细节赏析】年羹尧出主意说,我们可以再把遗诏偷出来,连盒子一起塞进灶堂里烧了,这样毁尸灭迹,等康熙发觉想查也难,因为这么多皇子,查谁好?我们“捣浑了水捉鱼吃“。雍正说这个办法好虽好,但接下来又得再想别的办法夺取皇位,所以最好不要把遗诏烧掉。年羹尧问,此事一旦败露,你知道要死多少人吗?除了你家、我家,还有隆科多家,雁门关外的岳钟琪(也是雍正的余党)一家,真要血流成河!年又说,最好找个替罪羊出来,只死一个人?雍正问,谁?年笑了笑说,“就是你皇阿爸”!

殷老师说,历史上弑父篡位的皇帝不是没有,隋文帝就是被儿子杨广谋杀的,还有五代后梁的皇帝朱温,也是被儿子朱友珪弑杀。雍正说,子弑父只有两个吗?年羹尧说,有呀,谁?就是你呀!(听到这里,我想起了林彪儿子林立果,在他的“571工程纪要”里,专门整理了古代谋皇篡位的史料,供他老子林彪看)。雍正问有没有办法,杀了老头子,又不留痕迹?年羹尧说,只要你点头,我就有办法做到。临走前,他要雍正将两个小指上的指甲留长,每天用一粒绿豆放在指甲里,弹到面前的酒盅里。要练到百发百中,就可成其大事。

接着年羹尧立刻赶到山西滹沱河金龙寺,拜访一位老和尚,此人也是血滴子成员,精通医道。年羹尧把来意说明,告诉他康熙帝有老慢支毛病,常年咳嗽。要老和尚针对康熙的病情,配成反药(反药,就是毛病越吃越重的药,腹泻的病人应该吃止泻药,泻药就是反药),制成丸药,暗中放在食物中,康熙吃了死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

年羹尧拿到丸药进京,进得王府,雍正告诉他情况有变。这些天来,康熙对皇子们十分警觉,没有他的恩准,皇儿们不得随意进入乾清宫。康熙最近正在调查陆伯龙失踪一事,因为随同陆伯龙一起去雁门关的士兵,有一部分已经逃回北京,兵部发觉此事蹊跷,就奏明了皇帝。于是康熙开始调查此事。年羹尧就对雍正说不急,我们再等机会吧。

这天康熙下旨命八皇儿进宫,因为八皇儿在兵部谋职。八王爷在路上遇见了九弟,九弟知道是父皇让八哥进宫,于是就搭顺风车跟着他一起来到亁清宫。谁料康熙见了大怒,把弟兄俩赶了出去。正巧这天又有一个冒失鬼王爷,私闯进宫,又被父皇骂了出来。这两件是事都被埋伏在城外的血滴子知道了,于是年羹尧觉得时机到了,康熙今天情绪不好,四阿哥正好进去浑水摸鱼。于是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雍正。

年羹尧拿出丸药交给雍正,并说,你可在天黑之前进宫,在指甲上涂点糖水,再把丸药藏在指甲里黏住。乘机弹入康熙身边的茶杯里,或者酒杯里、饭碗里。如果没有弹中,落在地上,你必须立刻用脚去踩掉;如果被康熙,或者边上的太监发现,我这里还有一粒毒药丸,是为你准备的。你可以将它藏在另一只手指甲内,你吞下毒丸,只消片刻功夫,就中毒身亡。我在王府等你回家,如果两个时辰不见你回来,我已经做好与你同归于尽的准备,我已把我们造反的书面证据集中在地下室内,到那时我就用地雷火炮将密室炸了。我们不成功便成仁。雍正一听,深深地被年感动了,于是就决定舍命冒险,带了两颗丸药进宫去了。

我在本书录音的下面(喜马拉雅的文字介绍)看到编者写道:“殷小虹花了毕生精力将此书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他广泛收集正史、野史、小说、传说、扎记、演义方面的资料,……”听了这回书,让我体会到确实如此,其中的许多情节,可能源于野史、传说,但更多的应该是殷先生(有些是他父亲殷剑虹先生)自己的创作。这些杜撰的情节,让人听了觉得是编造的,却又可信,它们符合父子(君臣)两人的身份,和他们特有的性格。评弹最讲究“讲道理”,这个“道理”不一定要真实,可以艺术夸张,只要合乎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就够了。如果必须真实,那故事就没法讲了。殷老师的《血滴子》创作,给我们评弹书目的创作人员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方言解读】其一,“吃了灯草灰”,这句苏州谚语后边还有一句——“口轻飘飘”,与普通话“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一个意思。灯草本来就很轻,灯草灰就更加轻了,人吃了灯草灰,就变得没有分量,所以说话也就“轻飘飘的了”,这里是应用了夸张手法;其二“光标”,本意是形容“漂亮”,这里表示“别人抓不到小辫子”;其三“出头椽子”,本意是“烂得快”,普通话有“枪打出头鸟”一说,邓小平要我们中国今后韬光养晦,不当头,就是这个道理;其四“天大官司,地大银子”,与“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个意思,表示只要能用银子铺路,再大的案子也是可以摆平的。

【评弹史话】英烈 苏州评话《英烈》始说于何人,不详。按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艺人林汉扬。林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脚本和表演作了加工和提高,使之成为听众中有影响的书目。林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历代知名者有许春祥、许继祥、叶声扬、朱振杨、蒋一飞、张鸿声等。

又有庄耀坤系脉。庄同林汉扬是同时期人,仅传三代而湮灭。其第三代弟子钟士良虽为苏州评话名家,但以《岳传》享名。

关于“六白”的补充。杨振雄先生在《西厢记》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再如说表问题,演出时,说到某一重要书情,除书中人物咕白之外,可用官白重复一遍,还可以由演员用衬白托一遍,甚至再用表白强调一遍,听众却不会因此觉得重复,相反会感到尽情、有劲。犹如烹饪,有时加多一个草把,多闷一闷,反而觉得入味。”弹词演员,在起闺房小姐时十分讲究“六白”的使用,大杨先生无疑是个中的高手。不过评话中,因极少有才子佳人出现,所以评话演员的说表中,较少有重复使用“六白”的情况。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