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五子登科”,指哪五子,有何来由?五子登科是哪五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人讲“五子登科”,指哪五子,有何来由

在古代社会,“登科”简直就是天下大事,因为封建王朝为了选拔治国人才,每两年左右就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学子在考试中一旦被录取,就可以被称作“登科”。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举“登科”。 创作《游子吟》的唐代诗人孟郊,曾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最后一次才被录取。为此他高兴至极,并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就可以看出“登科” 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仿佛只有“春风得意”四个字,才能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而“五子登科”的蕴意,则是说一门五子皆金榜题名,《三字经》中也有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一、关于窦氏“五子登科”的故事 《宋史·窦仪传》记载了“五子登科”的故事,相传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一个名叫窦禹钧的人,他有五个品学兼优的儿子。 在他精心教导之下,五子皆先后登科及第,人们为了表达对窦氏一门的歌颂之情,于是将其称为“五子登科”。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一个家族如果有一个人进士及第,那么就会光耀门楣。窦禹钧也就是窦燕山,五个儿子都登科及第。 这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而培养了五个进士儿子的窦燕山,本人在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这在当时传为了一段佳话,当朝太师冯道闻知此事,为窦燕山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中也借用这个故事,告诫广大为人父母者,只有教导有方,儿子才能登科及第,这就是五子登科”的典故。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五子登科”,逐渐用来作结婚祝词或吉祥语。这其实也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五子登科”的歌颂和羡慕。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一年一度的高考,就类似于科举考试,每个家长也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他们就会用“五子登科”的故事,去教育孩子应该努力学习,将来考一个称心如意的大学。 第二、“五子登科”的历史渊源 关于“五子登科”的出处和故事,明天其实还有很多说法。比如,明朝时期打造的五子登科铜镜,其实就是对“五子登科”典故的传颂。 五子登科麒麟送子铜镜、大雁五子登科铜镜等,绘声绘色的描绘出了“五子登科”,在民间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明代“五子登科铜镜”中,其实就可以体现出人们,对“五子登科”的喜爱和推崇,后来“五子登科”成为了传统吉祥图案。 寄托了普通百姓之家,期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像窦燕山五子一样登科及第。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金榜题名。 实际上窦燕山乃官僚子弟,他的祖辈皆世代为官。所以窦燕山的家庭非常殷实,但由于他的父亲英年早逝,所以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 但由于窦燕山自幼聪慧好学,并且在少年时便凭借才学显名,后来他走上了仕途并成家立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孩子。 后来在一天夜里,他梦到了自己的祖父,他告诉窦燕山命中无子,并且还会成为一个早丧之人。 要想破解这个魔咒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一定要积德行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梦醒之后,窦燕山拿出家中钱财,助人葬父、娶妻、经商开源、开办学堂。 窦燕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的祖先再一次托梦给他,告诉他“因为善行,你被延长了三十年阳寿,还即将拥有五个儿子”。 虽然这个故事充满了迷信色彩,但是却体现出了古人思想中,积德行善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长寿的向往。 《宋史·窦仪传》中记载,窦仪年少便凭借才华知名,后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周时窦仪官居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北宋时期因得到宋太祖的赏识,历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成为了一代北宋名臣,去世后被追赠右仆射可谓功成名就。 结 语 “五子登科”是民间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古人对科举考试的希翼,所谓的“五子”,被孩子问到了可别懵圈。 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进士及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登科”。从“窦燕山,教五子,名俱扬”中,就可以看出“登科”的重要性。

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三字经》里面有这几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就是窦燕山,他是五代后周时期的一个土财主,为人尖酸刻薄,小肚鸡肠,为富不仁,鱼肉乡里,是鲁迅笔下“愈有钱愈一毫不肯放松”那种人。

窦燕山有钱,所以不愁女人,他十六岁结婚,后来又一连纳了好几个小妾,可是,他虽然妻妾成群,也日夜奋战,但是始终没能拼个一儿半女出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窦燕山心中那个急啊!

这天夜里,窦燕山突然梦见了死去多年的老爷子。老爷子一出场就把窦燕山劈头盖脸训斥了一顿:“你这不孝子,你心术不正,为富不仁,搞的上帝他老人家都知道了,上帝故意让你命中无子,你再这样搞下去,咱老窦家要绝代了!”

老爷子一边说,一边老泪纵横,然后消失不见了。

窦燕山一觉醒来,老爷子的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他决定重新做人,回头是岸,一心向佛。

有一天,窦燕山去拜佛,在寺庙的拜殿旁边,捡到了一个袋子,他打开一看,惊得呆住了,这里面鼓鼓囊囊地,居然装着二百两银子,还有三十两金子。

这是一笔横财啊,要在以前窦燕山早就偷偷地占为己有了,但是现在他要从善了,所以他就在寺庙旁苦苦地等待失主。

等了半天,失主终于来了,一边嚎哭,一边四处乱瞅,窦燕山就问那人为何哭泣,那人说道:“我爹犯了事,被官府逮住了,我这砸锅卖铁,东凑西借,才筹集了这么多银子,本来想打点衙门把我爹赎回来的,不曾想在这烧香拜佛,居然把银子弄丢了。”

窦燕山才知道这是失主无疑,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失主,还另外给了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屁颠屁颠地去行贿衙门领导去了。

除此之外,窦燕山又建学校,请教师,还帮寡妇挑水,帮光棍找对象,诸如此类,做了不少好事。

这天晚上,窦燕山又做梦了,老爷子又出场了,这次不是愁眉苦脸,而是满面春风的,老爷子说道:“你最近办了不少好事,上帝很感动,马上你就有五个儿子了,而且都能金榜题名。”

后来,上帝果然守信用,窦燕山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根本停不下来,后来有五个儿子,还有六个女儿。

这五个儿子全部金榜题名,官运亨通:

老大窦仪,官至礼部员外郎;老二窦俨,官至史官;老三窦侃,官至起居郎;老四窦偁,官至工部尚书;老五窦窦僖,官至左补阙。

古代说的“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多用做结婚的祝福词吉祥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

五子登科的典故,主人翁叫做窦燕山,他原本是五代后周时期的一个土财主,为人尖酸刻薄,小肚鸡肠,不愁女人不愁钱,虽然妻妾成群,但是没有儿女,相传某天夜里,窦燕山突然梦见了死去多年的父亲,老爷子对他说:你心术不正,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天,窦燕山去拜佛,在寺庙的拜殿旁边,捡到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二百两银子,三十两金子。这一笔横财,要在以前窦燕山早就占为己有了,但是现在他要从善,所以他便在寺庙旁苦等失主。好在不久,失主终于赶来,一边嚎哭,一边四处张望,窦燕山就问那人为何哭泣,那人说道:“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父亲。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窦燕山这才确认是失主无疑,于是把钱还给了失主,还另外附赠了一笔路费,失主感激涕下,道谢而去。  

窦燕山还在他家乡做了不少善事,替穷人娶媳妇,替没有嫁妆的穷苦人嫁女儿,对穷苦百姓更是慷慨解囊。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忙包办。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