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为主,为何大宋还要狠心灭南唐毒死李煜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湖南醴陵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醴陵的著名人物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早期的领导人,安源路矿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工人运动的领袖李立三同志。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程濳将军。我军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中国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将军。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国人民军解放军著名中将,南泥湾的开拓者之一晏褔生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陈铭仁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革命烈士刘昌炎同志。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委员长张子意同志。著名的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年青的优秀夫妻典型代表人物陈觉和赵云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耿飚同志。广西大学校长,香港大公报顾问杨东莼同志。唐初著名人物李畋。南宋时期皮龙荣等。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为主,为何大宋还要狠心灭南唐毒死李煜呢

古代统治者都会为继任者扫除阻碍。

南唐拥兵数十万,更曾攻闽越,侵犯淮南,差点灭了楚国,这样的实力,如果有英明的主君,将会对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

若南唐统一江南,与北宋划江而治,在外部还有辽国铁骑的威胁下,北宋也就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加上内部的节度使势力,赵宋王权很难维系。

何况南唐还有巨大的经济基础,令宋太祖垂涎欲滴,南唐经过三代发展,汇聚天下财富,鱼米之乡实至名归,加上便捷的航道运输,是北宋极为缺少的。

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既是想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也是集结南唐的物资财富全力攻略辽国,因此南唐必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景区应如何打造文旅产品

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文化资源,研学资源等,扬长避短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做好交通、通讯、美食、住宿、夜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才会一枝独秀隆重推出一鸣惊人!

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规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现存下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的关于褚仁规的信息并不多。在宋代马令编著的《南唐书》中,对于他有这样一段介绍:褚仁规,字可则,广陵人也。始为军中小吏,勤干敏给,可被繁使,累除右职,出为海陵监使。海陵民好争讼,吏多不能直,乃以仁规兼县事,所部鱼盐竹苇之地,财用所出,国家每有大役,常赋不能给,仁规使行视民家所有举籍取之,事讫则以次偿备,罔有逋遗,故民不甚怨,而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不移治所,政亦如故。

这段话的大意是:褚仁规,字可则,是与泰州毗邻的扬州广陵人。开始时他不过是军中的一个小吏,因为他勤勉能干,多次升迁,后来出任海陵盐监史。海陵的居民喜欢争执诉讼,当时的官吏大多不能处理地公平公正,所以就让褚仁规同时管理县令的事情。褚仁规后来兼任海陵县令。海陵出产鱼、盐、竹子、芦苇等,是财税的来源,国家每有大的军事行动,平常的赋税不能供给,褚仁规就想了个办法,派人查看居民家庭的财产状况,用账本登记下来,再“借用”,事情办完了,再逐渐偿还,很少有疏漏的,所以居民也不太怨恨他。他在供给国家的费用时,往往源源不断,不会考虑是否在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所以南唐烈主很高兴,就把海陵改为泰州,不改变州政府所在地,相关的政策法令也和过去一样。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褚仁规的功劳,南唐烈主才会把海陵升为泰州。

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李昪逼迫杨行密之子杨溥禅位,自己登上皇位,建国号唐,史称南唐。为巩固新成立的李氏政权,烈主李昪登基后,对其子弟和功臣大加封赏,“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此前的吴国,江南15州,江北13州。南唐开国时,除保留吴国旧有的28个州,在建国仅一个多月后,李昪就将海陵县升格为了泰州。

褚仁规早年就跟随李昪,是李昪的老部下,深受李昪赏识,海陵升泰州时,原为海陵县县官的褚仁规,也水涨船高地升任为泰州知州。

50天修子城,留下子城碑

成为泰州首任知州不久,褚仁规就做了一件大事——重修泰州子城。“盖闻乾列星曦,斡运三皇之力;坤浮岳渎,镇流九禹之功。是知福地……”在泰州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内,竖立着一块很显眼的石碑——子城碑,碑后的大型电子屏幕上重现了石碑上所刻文字的内容,碑文标题为《泰州重展筑子城记》,这篇碑文的作者正是时任泰州知州的褚仁规。不久之后,这篇23行共430多字的《泰州重展筑子城记》,被石匠一锤一凿地刻在一块长46.5厘米、宽46.2厘米、厚8厘米的青石上,并作为奠基石镶嵌在子城城墙的墙体中,碑文上的泰州,是见诸实物最早的泰州地名。1955年,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寂后,这块石碑在泰州北城垣出土,由当时的民众教育馆收藏,1958年,泰州市博物馆建立时,该石碑移交于博物馆。如今,它安静地立于泰州市博物馆一楼展厅一角,成了泰州南唐往事的见证者。

在碑文中,褚仁规详细讲述了泰州筑城的史实,包括时代背景、海陵县升格为泰州的时间、升建原因、筑城理由、筑城经过、子城规模、子城与旧城的关系、记文时间及其就任官职等。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褚仁规利用农闲季节,对前朝杨吴子城的城墙加以扩建,此次重修子城共历时近50天。

所谓子城,一般是指大城中的小城。在我国古代,国家的都城和地方上的州城、县城,往往建有大小不等的内外两道城。外边大城又称“罗城”,里面的小城又叫“子城”。知州所在的子城,是城市防卫的重点,也是知州身份的标志。在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军事纷争的背景下,为报效烈主,屏障东都,保境安民,褚仁规认识到海陵县升泰州后的当务之急,就是筑城。记文上说“但缘王事疚心,鼎彝系抱,欲将整齐士旅,是宜固护严城”,这道出了他为什么要筑子城的心声。

《子城记》的楷书劲健清秀,柔中有刚,文字流畅,言简意赅,有用典,有叙事,善用骈文,讲究对仗,算得上是千年前的一篇记文佳作。

同时,从碑文中的“对五马而愧此叨荣,向六条而虑其疏失。岂敢以爱憎徇性,岂敢以富贵安身”这一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刚刚上任的泰州知州壮心不已,而又特别谨慎、廉洁的从政心情。

南唐泰州子城位于泰州城的具体位置,史料记载不详。从《子城记》石碑的发现地点位于北城垣附近,以及碑文记载的城濠宽度、长度等,人们推测子城范围应是今玉带河(人民路段)南侧和西侧、海陵南路东侧、八字桥东街北侧之间的区域。

如今,对泰州子城的记忆,人们只能从这篇430多字的碑文中去怀想了。在我国的古代城建史上,南唐筑城的实物资料几乎未见有过报道。

褚仁规或许也未曾想到,当初为纪念功德而立下的这块碑石,为1000多年后的泰州补充、修正历史,乃至我国城市建筑史研究,都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实物史料。

因为一个泰州人被杀

历史往往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如果说褚仁规的升迁是因为在泰州的功劳,而他最后被烈主诛杀也是因为一个叫陈觉的泰州人。

褚仁规任知州三年未满,就被逮捕入狱赐死。关于褚仁规被杀的原因,《南唐书》诛死传这一卷中记载是因为其贪残,“掊克不已,多入私门,刑罚滋暴,加以奢纵”,结果被陈觉、王仲琏弹劾。宋人笔记也有记载:“伪唐赃臣褚仁规窃禄泰州刺史,恶政不可缕举。有智民请夙儒为二诗,皆隐语,凡写数千幅,诣金陵粘贴,事乃上闻。诗曰:‘多求囊白(白银)昧苍苍,兼取人间第一黄(黄金)’云云。”但是陈觉举报他,似乎并不完全出于正大光明的理由,因为他与褚仁规是有私怨的。褚仁规是不是真的贪残,贪残到什么程度,现在已很难加以考证,但就《南唐书》的记载本身而言,这一点似乎还有待商榷。因为“掊克不已,多入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