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来是一桩小事,但“偷”的性质是一样的,何况还破坏了公共物品,也许正是小时“偷光”,才酿成了大时“偷地”,最终匡衡迷失了初心。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 从“凿壁偷光”说起。

匡衡是西汉时期大经学家,他自幼喜爱读书,尤其爱钻研《诗经》。当时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选官,但也可以通过考试走入仕途,匡衡虽然喜欢读《诗》,但九次考试仍然不中,也许是与“高考”无缘吧。匡衡虽然没有通过考试走进仕途,但他对《诗》的喜爱却有增无减。

匡衡世代贫农,祖辈、父辈都是贫苦农民,清苦度日,到了匡衡这一代,更是穷困不堪。虽然匡衡喜爱读书,可他白天却不得不跟随大人下地干活。所以他只能利用晚上的一点时间来看书学习。“凿壁偷光”说的就是他晚上“偷”光看书的故事。

因为当时家里穷,买不起蜡烛,而隔壁邻居家境还算可以,至少人家晚上有蜡烛点。于是匡衡便在自家与邻居家共用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隔壁的蜡烛光照明来读书,“凿壁偷光”由此而来。凿壁偷光的故事传颂千年,这是有志儿郎发奋苦读的真实写照,我们也经常用来教育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学习不光是大人给我们创造条件,而是我们自己要排除万难,想尽办法去发奋苦读,如此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少年匡衡在清苦的岁月里,只剩下耕田与读书,并伴随着自己的毅力,时刻想着等待走入仕途、改变命运的那一刻。

二、 权力与本心的博弈。

前文已述,虽然自己数考不中,但匡衡从来不放弃、不言败,因为他是由衷地热爱知识。随着汉元帝继位,他也听说了匡衡的才气,加上自己也喜欢《诗经》,就拜匡衡为师,并封他为安乐侯,赏地31万亩。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就这样,匡衡凭借自己的学识,照样走入仕途,走上人生的巅峰。汉元帝时期,匡衡一度官至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时间权倾朝野。

匡衡任职期间,经常上疏汉元帝,并引用《诗》大谈治国之道和自己对朝廷的意见。汉元帝对于匡衡的一些经世治国的提议,大加赞赏,可以说是汉元帝成就了匡衡,匡衡也有幸际遇明主。

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汉成帝继位,匡衡失宠,后来又加之被人弹劾,匡衡一下子从丞相的位置上被撸下,随即返回乡里继续做他的安乐侯。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匡衡的权力和私心最终导致自己跌落神坛。

三、 读书明智,坚守初心。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与耕读在匡衡早年时期已经卧尝,如果说读书可以明智的话,于匡衡来说,也许发奋苦读的抱负心志,更是他的早年愿景。随着自己权力的无以复加之后,他的初心已经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如果说匡衡在安乐侯之位,能相安无事地做他的官,不搞蝇营狗苟之事,那么得以善终应该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然而,匡衡迷失本心,还是在一个“偷”字上,欺上瞒下,占用公地,这跟中饱私囊、贪污腐败没有两样。从位极人臣到跌落神坛,匡衡已经在迷失本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最后也没能得到善终。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说说那些你认识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谢谢邀请!我们村里李安虎兄弟俩个,靠自己读书改变了命运。哥哥李安虎在八十年代末期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上海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最后考上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后学位!弟弟师范大学毕业,在我们家乡三线城市一所学校教高中。所以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都说读书改变命运,你觉得呢

人云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广义上靠读书而得。

自古流传,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一定的道理。

古人读书达到“头悬梁”、“锥刺股”的程度,足见读书对发展人生,改变命运的重要。

我们现处鼎盛时代,肩负民族复兴的大任,应更加努力地读书,读好正能书,探究新学问,不断充实壮大自我,坚守初心,为民族复兴大业而奋斗,再奋斗!

怎么理解白岩松:“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却可以更好对待命运”

说说史铁生吧。

史铁生21岁下肢瘫痪坐上轮椅,到59岁去世,再也没有站起来。而且厄运连连,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不管他读了多少书,也不能让他像健康的人那样行走如飞。他沮丧、悲观,摇着轮椅一天到晚在地坛公园对着古树发呆,想着怎样去死。在这个时候,史铁生得出第一个结论: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有两件事情对他振动很大。一次看卓别林的电影,卓别林救下一个女孩,女孩说,你为什么要救我,难道我连死的权力都没有吗?卓别林说,人早晚都是要死的,你急什么?卓别林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

第二件事是,友谊医院一个老医生对他说,像这样闲瑕的时间,你的一生中很可能都会少见,为什么不多读点书,理清自己的思路呢?

他觉得老医生的话很有道理,既然不急着去死,为什么不能利用这闲着的时间去读些书呢?于是,他把空虚的时间,用书塞的满满的。

通过读书,他学会了思索,明白了什么是命运,懂得了如何对待命运的不公。他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角色,不能随意调换。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是说,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你要认命。因为谁是你的父母,你出生地点,甚至某些遗传的基因,上帝早就安排好了,你可以离婚,但是你无法更换亲生父母,无法更换亲生子女。因为你在大自然面前,只是一个微粒,无法改变地震,甚至车祸……

通过读书,通过思索,他明白了,人不能改变命运,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他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你看懂了这句话的含义了吗?他还有一句话说的更明白:人不可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史铁生明白了,他将在轮椅上度过终生,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命运,是无法逃避的苦难。但是,坐在轮椅上做什么,是抱怨命运不公吗?没人搭理你;是向别人诉说吗?那又能得到什么呢?既然你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为什么不笑着活下去?既然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能拿起笔来创作?

于是,他的作品发表了,于是他的作品获奖了,于是,他从一个无人问津、一个人整天呆在地坛的残疾人,变成了万众瞩目的伟大作家。既便他已经去世十年了,他的作品却编入了教材,上亿的青少年还在颂读;即使他的肉体已经化为灰烬,可是他的精神,通过他的作品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白岩松说的没错,读书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同样的命运,不同的态度,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史铁生,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