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大字无过瘗鹤铭”这句话?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这是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如何理解“大字无过瘗鹤铭”这句话

被誉为中国“大字之袓”的楷书摩崖《瘗(yì)鹤铭》,刻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传为陶弘景书——家养的鹤死了,埋葬并写了铭文。书法堪称逸品,意态雍容,格调高雅,黄庭坚赞之:“大字无过《瘗鹤铭》”。

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于此刻石得力独多,变态后形成山谷书“中宫内敛,横竖画向四周开张”的“辐射式”的独特风貌,并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历代评价极高。明王世贞评:“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

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这是为什么

古人很有意思,养的鹤死了,葬了不说,还写了一篇文章,并让人刻了一块碑,于是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大字之祖”《瘗鹤铭》。

换作今人,怕是要做成一锅火锅,开上一瓶茅台,正好大快朵颐一番。

说是“大字之祖”,其实今天来看,也就十公分见方,实在算不上大。但在古时,纸张稀缺,人们大都写蝇头小字,十公分的字可是大得不能再大了。

回到题目中的三个字,看起来似乎有点启先生的意思,但我总感觉不是他的字。

你看那撇出的几笔,像不像一根根针?气竭声嘶,全无回味,哪像书法大家所为?启先生虽也有露锋长撇,但他以腕力送到,出锋处尚留三分力,所以饱满而充实。不信你看下面的“少”字。

再如“鹤”字,右上三横,横后折笔牵出,三画几乎一横一样,一点变化都没有。

好在启功先生与《瘗鹤铭》也算有缘,写过几首与之相关的诗和作品,罗列如下,大家自行比较。

也许有人说,启先生会不会是按《瘗鹤铭》的风格写的?那更不对,《瘗鹤铭》是圆笔大字,含有篆隶意味,意态雍容,格调高雅。题目中三字与之完全不同。

再说说在书报上练字吧。

旧书报用来练字是个好方法,我们小时候都用过。它具有一定吸墨性,又不用花钱,不用来练字似乎都觉得可惜。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洇墨效果不如宣纸,故长期用报纸练字,乍一用宣纸,肯定不习惯,宣纸的掌控难度要大很多。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的是纸的生熟的问题。写王铎一路,要追求墨气淋漓的感觉,必须用生纸;而写董其昌一路,要追求墨色散淡的意味,非熟纸莫属。报纸可归入熟纸一类,虽然它与宣纸工艺不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有没有哪位朋友知道,当代哪位书法家学《瘗鹤铭》或者黄庭坚比较出色的

学《瘗鹤铭》最为出色的当属徐悲鸿啦。

  • 只是徐悲鸿是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书法成就被画名所掩,不大为人知罢了。

  • 实际上,徐悲鸿有非常深厚的书法造诣。看看下面这幅作品,是否很有《瘗鹤铭》的影子气?

  •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就高低,跟他的最初起点高低有关;徐悲鸿的书法起点恰恰非常高;他年轻时曾拜康有为为师,学书理念直接取法于康有为;从今天的角度回看,康有为在清末民早的书法史中,简直神一般存在。

  • 也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徐悲鸿的审美理念、精神取向至今还对我们的美术教育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 话说康有为在书法上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崇碑,彰显高古书法的元气淋漓、厚重朴拙之美,而《瘗鹤铭》正是以这样的风格被历代书家所追宠。

  • 高瞻远瞩的徐悲鸿自然不会漏掉这样的宝贝!让我们对比一下,在他在给傅抱石所绘的《大涤子草堂图》之诗塘中,他的“真宰”二字,与《瘗鹤铭》中“真宰”二字,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用笔和结构,如出一手。

  • 当然,不仅是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度”取自《瘗鹤铭》,在“古意”、“篆籀气”等书法蕴藉层面,徐悲鸿也将《瘗鹤铭》的高妙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瘗鹤铭真的有那么好吗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这是一篇哀悼家鹤死去的纪念文章,作者陶弘景,内容点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成然可贵。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