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武则天,还有哪个朝代是女性掌权的如何评价女性掌权的朝代?如果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胜利,大清会面临怎样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除了武则天,还有哪个朝代是女性掌权的如何评价女性掌权的朝代

古代农耕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的影响,男子在外可以叱咤官场,女子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其实,古代也有一些变数。

元代皇帝有13人,其中11位后妃曾干政。因为在蒙古族那里,妇女参加军事、政治活动,不会受到“牝鸡司晨”的指责。

女子也有干政的意愿。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说: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皇后马氏马上反驳:“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这是女子为自己跻身政治领域发出的有力呼声。

女子也有理政的能力。司马迁高度评价吕后:女主称制,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没有因为她是女性而抹杀她的政绩。皇后长孙氏去世后,李世民悲痛地说朕“失一良佐”。可见,长孙皇后对他的“贞观之治”起的作用之大。

女子辅政不一定夺权。清孝庄太后辅佐儿子顺治、孙子康熙到他们能独立处理政务,就顺利完成权利交接。没有废子孙而代之的欲望,确属难能可贵!

就算称帝改制的武则天,也是少有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她主持撰写农书《兆人本业记》,设“铜匦”广泛搜罗人才,设立“制科”考试选拔优秀士子。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比很多帝王都要大。

但有些女性掌权后,却只知享乐,不关心百姓死活。慈禧用六十三万两巨资整修储秀宫,并且修缮了皇极殿和乐寿堂。她擦的是巴黎香水,照的是法国的镀镜,听的是外国舞曲,养的是西洋的宠狗。真是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胜利,大清会面临怎样局面

日俄战争俄国胜利的话,大清的土地中,东三省、内蒙、山东及新疆北部地区肯定要丢。现在我们会有相当多的人在看俄语版的今日头条。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外戚虽然凶猛,但是纵观历史,没有哪家外戚有能力实现改朝换代!王莽代汉有外戚身份的作用,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士族集团,而非外戚单方面作用。东汉外戚所处的环境,与西汉末年截然不同,士族集团与外戚不具备高度融合的条件。没有支持力量,外戚做不到代汉。

西汉末年政治势力凋零,外戚势力凸显

秦朝是我国历史的一次重大转型,在此之前,宗室势力是王权的支撑体系,在此之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皇权拱卫势力缺失的阶段。秦朝的灭亡,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宗室势力的凋零,这个说法虽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西汉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段皇权拱卫势力的培植历史,在此过程中,宗室势力、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先后粉墨登场。

刘邦建国后,采取分封与郡国并行的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宗室势力。不过历史证明,宗室势力已经完全不适应历史的发展,七国之乱就是宗室势力灭亡的号角。

西汉宦官势力很薄弱,只是在个别阶段作用明显。

士族势力的诞生,起源于汉武帝的尊儒,直至汉元帝,儒家士族阶级才完全取代法家,成为帝国统治势力,并逐步走向豪门化。到新朝末年,豪门化的士族集团,终于变成了足以左右帝国政治走向的势力集团。

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在位期间,宗室作为政治势力完全消亡,宦官势力没有形成,士族势力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完成豪门化进程。这个格局,为外戚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说,西汉末年政治势力的缺位,让王氏外戚势力“被迫”走向了历史前台,这是王莽能够左右帝国命运的客观历史环境。

王莽代汉的根源,在于取得了士族阶级的支持

即便如此,成长中的士族阶级,其实还是有能力阻止外戚势力代汉的,外戚势力的“非连续性”,决定了任何一氏外戚都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那么,王氏家族何以持续掌控大汉半个世纪的皇权呢?王莽又是如何突破士族阶级的拦阻索的呢?

蹊跷就在于,王氏家族以王莽为代表,自觉走上了一条外戚集团士族化的道路,并促进士族阶级的分化,形成包括外戚在内的豪门士族集团,他们才是帝国命运的掌控者,也是外氏家族的同盟军。

王氏家族自职掌枢要之初,就非常注意与士族集团的良好合作关系,除了王凤当政初期,有过一段与士族集团的激励斗争,其它时期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向士族集团主动靠拢的势态。

王政君的兄弟们都有豢养士族的习惯,围绕他们形成了牢固的政治集团。到王莽这一代,王室家族子弟无一不是儒家仕子,尤其是王莽,几乎成了儒家士族精英分子追捧的偶像级人物。

王莽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儒生,他的这个标签其实已经盖过了外戚。王莽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切中了西汉末年的时弊,因而他被士族集团、权贵阶层和社会底层人士,当做各自利益的代表人,是他们把王莽推向了帝位。

所以,本人一直不赞同王莽“篡位”的说法,其实他是被政治势力推上去的,而不是有意识的谋取。倘若不是士族集团的支持,外戚势力根本不具备改朝换代的条件。

东汉时期的政治格局,是稳定的三足鼎立状态

东汉时期的政治格局,与西汉末年截然不同。整个东汉,豪门士族集团、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皇权代表人),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三足鼎立状态。

豪门士族集团是东汉立国之本,当初正是这个集团的支持,才让光武帝刘秀实现了改朝换代的理想。本质上,东汉的历史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

豪门士族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不代表二者利益完全一致,他们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同时又存在相互掣肘。为了对抗豪门士族集团,皇权不得已培养了自己的代理人——宦官势力。严格意义上讲,宦官谈不上势力,他们就是皇权的影子,是皇权利益的忠实拥护者。

东汉的外戚,从个体上讲,很多人的实力一点不亚于王莽,比如梁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能仿效王莽,完成改朝换代呢?

原因就是,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强大,让外戚集团与他们之间形成了并行存在的平衡势力,彼此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争斗,谁也不能取代谁,同时谁也离不开谁。

以东汉末年何氏家族与宦官势力的关系为例,何氏家族能登上权力顶峰,宦官功不可没,所以在诛杀十常侍的问题上,何氏家族内部就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导致局势失控。

豪门士族集团与外戚势力之间,也是合作与对抗的并行。豪门士族集团基础强大,但是政治顶端却被外戚把控。外戚虽然能把控枢要,但是却没有强大的社会基础,随着皇帝的更换,他们必然又被新的外戚取代。

所以,外戚势力想要维护自身的长期利益,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觉向士族集团靠拢,夯实家族的基础;二是与士族集团保持距离,以防枢要地位丧失。

但无论哪一条路,都不能取得士族集团对他们的无条件支持,士族集团与外戚的合作,其本质是企图让外戚势力变身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而不是帮助外戚集团利益最大化。

东汉外戚政治,落花流水春去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王莽代汉的最大历史机缘,就是因为其它政治势力的缺失,以及外戚与成长中的士族集团的融合过程中,组成了利益共同体。

这个特殊的环境,是不可复制的历史发展阶段!

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三方政治势力都走向成熟阶段,形成了稳定的平衡关系,不存在融合的可能。即便出现以合作为主旋律的阶段,也存在局部的利益分歧。

当利益集团之间,不能形成高度统一的利益诉求时,外戚怎么可能实现改朝换代?王莽代汉,永远是外戚无法复制的神话,不是王氏集团有多牛,也不是王莽有多神,历史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