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弥罗无上天在哪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太上弥罗无上天在哪里

太上弥罗无上天,简称“大罗天”,也就是三十六天大罗天。天最高之处,玉皇大帝所居处。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大罗之天,在众天之上;紫微之宫,处乎玉清之上,焕乎紫虚之中。明道既彰,大罗之天则郁然澄清,七宝之树各生一方,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天,包罗众天,故曰大罗也。......大罗之天上有玉京之山,山有七宝玄台,台在七宝城,城中有玉清之殿,高上玉皇治乎其中也。”
《皇经集注》:“玉帝所居,为三千大千世界天宗,永无退转,至高无比,故云大罗;”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
36天中圣境四天各位神仙的居处:
大罗天 玉皇大帝 (道、元始、大罗元始天尊、浮黎元始天尊) 36天 大罗天
三 玉清境清微天 元始天尊(玉清元始天尊、盘古) 35天玉清天
清 上清境禹馀天 灵宝天尊(太上道君、通天教主) 34天上清天
境 太清境大赤天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老子) 33天太清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扩展资料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

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封神演义中阐(元始天尊)、截(通天教主)、人教教主是谁

元始天尊的师尊是鸿钧老祖,三教是指阐教、截教和人教,教主分别是元始天尊、老子(道德天尊)和通天教主(灵宝天尊)
《封神演义》五教主

a.老子
即太上老君。他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众仙
。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
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太上老君。

b.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鸿钧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阐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
教中的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以及「过去七佛」中的惧留孙佛都曾是他的门人弟子
。而杨戬、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孙。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
玉清圣地先天教祖。

c.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
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少的贡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
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
姜子牙的去路。后来多亏四大教主同心协力才破得此阵。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
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有教育的四字成语

安详恭敬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宋·朱熹《小说·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出处:《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