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为什么高度干预金融体系
发布时间: 2023-07-11

Mar.

10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技术对未来的金融体系会产生很大改变。

作者 |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23年3月7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议案)公布,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立以中央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监会从事业单位改为国务院直属行政机构、改革央行分支机构、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金融监管部门人员全部转为公务员并执行公务员待遇标准等。

本文文章主要探讨六个问题:

01

中国政府为什么高度干预金融体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40年,令人困惑的是,金融体系中抑制性金融政策仍然普遍。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金融策略?我们还得从4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里找答案。

改革开放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当然这也是金融改革的起点。当时,中国的金融体系基本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机构,占全国金融总资产的93%,它既是一家商业银行,也是一家中央银行。直到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才一分为二,把商业运行和政策决策这两个功能分开,一半变成今天的工商银行,另一半是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

1978年金融交易不多,一般的资金调配都由国家计委统一部署,社会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很少,所以当时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也没有问题。

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的重点从原来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意味着未来对金融交易、金融中介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同步开启重建、发展金融体系的历程。最初是恢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

展开全文

如今40多年过去了,今天再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可以用三个词来归纳其特征: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

规模大,可以从机构和资产两方面来看。

从机构角度看,1978年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今天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都已经非常完备,有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组成的“一行两会”监管部门,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成的三大政策性银行,有工行、农行、建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组成的六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有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再加上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大概一共有4千多家银行。此外还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等。可以说,市场经济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我们几乎全有,而且数量非常庞大。商业银行领域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世界排名都非常靠前。世界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前五强中,中国占四位。

我们的金融机构不但数量多,资产规模也相当惊人。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相对而言,资本市场就不够发达。但即便是不发达的资本市场,规模也已经很大。从市值看,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在全世界都能排在前三位。

衡量资产规模还可以看一个宏观指标,即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广义货币就是在银行部门和社会上流转的现金,加上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个广义货币与GDP的比例可以反映银行的规模,也因此是反映相对金融资产规模的一个指标。目前(编者注:2019年4月),中国广义货币与GDP的比例接近210%,在全世界也可以排到第三位,排名最高的是黎巴嫩,其次是日本。

所以,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确实很大。当然,这个指标的另一面是中国的负债率或者杠杆率也很高。

管制多,意味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还比较普遍。

经济学有“金融抑制”这个概念,是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提出来的,他是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问题的国际权威。他提出的“金融抑制”主要是指政府对利率、汇率、资金配置、大型金融机构和跨境资本流动有各种形式的干预。

基于他的定义,结合世界银行的数据,我们构建了一组金融抑制指数,在0到1之间:0意味着完全市场化,1意味着毫无市场化,完全由政府控制。我们找到了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具体测算了1980-2015年间每年的金融抑制指数。

上图简单地呈现了我们的主要结论。中国的金融抑制指数在1980年为1,那时金融改革刚刚开始,政府几乎干预金融运行的各个方面。之后这个指数持续下降,到2015年为0.6。把中国的这组数字和国际经验做比较,有三点发现:

第一,过去40年间,中国的市场化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抑制指数下降了0.4个百分点,反映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第二,中国的金融抑制指数下降的速度相对较慢。这可以通过和其他转型国家比较看出来,俄罗斯的改革比中国晚起步10年左右,但金融抑制指数已经下降到0.4,时间跨度更短、下降速度更快。这也佐证了中国的金融改革确实是渐进式的。

第三,中国的金融抑制水平至今仍然很高。2015年为0.6,在有数据的130个国家当中,这个指数水平排在第14位。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非常高,这也是管制多的证据之一。

再换个角度来看,中国金融体系同样存在政府干预程度高这一明显特征。

中国金融体系在世界坐标中的情况(2015年)

如果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放在一个把坐标系里,如上图所示,横轴是银行在总金融资产当中的比重,越往右银行占比越高,纵轴是金融抑制指数,越往上政府干预的程度越高。

上图是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日本(JPN)和德国(DEU)在美国(USA)的右边,这符合“日本和德国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美国和英国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看法。同时,中国香港(HKG)和新加坡(SGP)属于金融抑制程度最低的经济体,巴西(BRA)和印度(IND)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抑制程度则比较高。在这个坐标中,中国(CHN)处在右上角的位置,这表明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不仅银行占比高,金融抑制程度也非常高。

也因此面临第一个问题:既然中国是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政府为何还要这么普遍而严重地干预金融体系,为什么金融部门没有更快地市场化?

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是,中国政府实施总体的双轨制改革策略,这和前苏联、东欧的做法不太一样,他们的策略是“休克疗法、一步到位”。

从理论上说,休克疗法简单高效,但在实践中有很多困难。一方面,休克疗法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改革初期经济出现显著滑坡。休克疗法意味着当时立刻全部取消计划体制,把所有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会导致很多工厂不再生产,出现很多失业人口,所以改革初期经济很容易崩盘。

另一方面,休克疗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是今天取消计划体系,明天市场机制就开始有效工作。实际并非如此,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需要相当长时间。市场经济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发展形成的。中国市场化改革40年,至今还经常有某些地方的工厂或者农民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这实际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解决信息不对称,动态匹配供求双方的机制,需要逐步发展,不是一晚上就能解决。

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双轨制改革策略,计划与市场、国企和民企两轨并存。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企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改革期间政府继续支持国企发展,同时努力为民企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与市场空间。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增量改革,也就是说,存量先不动,让增量快速扩张,一段时间之后,非计划或非国有经济就会替代计划或国有经济成为主导力量,中国经济也就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中国这个策略还比较成功:一是在改革初期没有出现全面性的崩盘;二是整个改革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为“经济奇迹”。在这个“奇迹”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力量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看上去效率比较低,但持续增长,没有造成很多失业,对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问题是,国有企业既然效率相对比较低,又怎样持续运行呢?

答案是需要一个外部支持。最简单的外部支持当然是财政补贴。但是,改革开始后政府的财政能力一直在减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6%下降到1996年的11%,很多地方政府连维持基本运转的“吃饭财政”都保不住,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补贴国有企业。

财政没有钱但又需要支持国有企业,怎么办?

最后找到的办法是对要素市场尤其对金融部门实施各种干预,包括干预汇率、利率、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大型金融机构经营和跨境资本流动。

我们来重点讨论两种干预:一是通过政策干预降低资金成本,正规金融部门把利率压得非常低;二是配置资金时明显地偏向国有企业。

换句话说,政府虽然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支持国有企业,但通过金融政策让金融机构将大量廉价的资金配置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于不按市场价格支付资金成本,相当于获得了变相补贴。所以,政府在改革期间对金融体系保留大量干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支持双轨制改革策略,对国有企业提供变相补贴。

从宏观层面看,改革的目的是要推动中国经济从中央计划体系走向自由市场经济,但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不对称的市场化”:一方面,产品市场几乎全部放开,几乎所有农产品、制造品和服务品交易,都通过市场机制完成,价格也完全由供求决定;另一方面,资金、土地和能源等要素市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