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自救指南(今年回家被逼婚没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今年回家被逼婚没

今天,聊“逼婚”。

既然都聊到这份上了,我们是走程序,还是直接怼?看文章见分晓。

撰文:罗雅琳

春节前夕,我的朋友圈被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刷屏。在这个视频中,过年回家的年轻人被七姑、大舅、二叔、大姨轮番关心。“幺儿,耍朋友没得嘛?”“找对象了没?有喜欢的人了没?那就明天带你去相亲!抓紧快减个肥!”令人颤抖的一长串轰炸,提示着那个年年过年时让人闻风丧胆的话题——“逼婚”。

去年,曾有女权团体通过众筹在北京地铁投放“反逼婚广告”,各种“反逼婚指南”也一直是春节期间媒体朋友们的热门文章。这不禁让人沉思,“逼婚”与“反逼婚”的战争,怎么就成了过年的中心议题?

北京地铁投放的“反逼婚广告”(来源:中国青年报)

先讲讲“回家过年”,这个动作本身包含着生活逻辑的转换:从被各种任务牢牢占据的工作与学习,转入舒缓的日常家庭生活;从为了生计的紧张拼搏,转入放松的节日状态。既然是“家”,讨论婚姻问题就顺理成章。更何况,在长辈们眼中,畅想孩子们的婚事,是件喜庆热闹的吉利事,颇与过年的气氛相称。

为“逼婚”和“反逼婚”争吵不休的人们其实分享着关于“过年”与“家庭氛围”之间的联系,只不过对“家”的理解有所不同。年轻人对各种问题的反感,大多因原本期待中关于“回家”的温馨想象就此遭到破坏。长辈们对于结婚生子的无尽追问,也折射出他们无法被满足的“家庭”想象:含饴弄孙、几代同堂。更进一步说,七大姑八大姨们之所以问得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应当,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传统的大家族观念中,这本就是她们该关心到底的问题。而年轻一代大多持有较小型的核心家庭观念,把婚姻只当成二人世界的事情,就会觉得这种“过度关心”侵犯个人隐私。

如果说,讨论工资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都不免显得太过功利世故,那么,在“婚姻”这个问题上,双方似乎都显得真理在握。年轻人强调恋爱自由,长辈们强调适龄结婚。如果哪一方说出“不结婚也很好”或者“太晚生孩子不好”,普通的聊天立马升级为价值观的彻底撕裂,更引申出要不要相亲、择偶时是考虑“聊得来”还是考虑经济状况、要不要回家工作、女性是不是年龄越大越“贬值”等无穷无尽的后续问题,团圆饭也就成了战场。“逼婚”与“反逼婚”之战无可避免地越演越烈,不是因为婚姻问题比其他问题更重要,而是因为它恰恰浓缩了其他一切问题。

“逼婚”——总被说成是遵从“传统”的长辈与向往“自由”的年轻人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所谓“自由”,更多只是一种用以反抗的话语策略。他们在都市里都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和职员,按时出勤、拼命加班,并非真要什么自由。当然,长辈们抬出“传统”,也只是为自己的催促添加更多正当性。年轻人并不是完全不想恋爱结婚。不过,话一旦从家乡长辈的口中说出,似乎就产生出无形的压力,就成了“逼迫”,或者也引发自己的某种愧疚。还是彩虹合唱团的文案里说得到位:“被各路亲戚超负荷关心所支配的那份屈辱”,最大的问题还是屈辱。从大城市归乡的年轻人有着光彩亮丽的各种招牌,曾经的高考成功者、名牌大学博士生、外企白领、中央机关公务员……也许实际上并不如意,但在某种预想中,这些身份足够构成他们在家乡小城的骄傲资本。只是,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追问之下,在与各色人物的相亲场合中,他们被剥去光鲜的符号,打回原形。

不仅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家要被“逼婚”,外出打工的适龄农民工回家也要被“逼婚”,甚至是在几天之内完成从相亲到结婚的全部流程,这种新闻早已屡见不鲜。但每年成为风口浪尖的,总是大都市知识青年的“被逼婚”。“人是不是一定要结婚”之类的争论尚在其次,关键在于他们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择偶标准之间的摆荡。正如那个流传已久的笑话:一到过年,写字楼里的琳达、薇薇安、Julia又变回了村里的翠花、小红、丫蛋。琳达、薇薇安、Julia的择偶标准,和村里人眼中和翠花、小红、丫蛋相匹配的伴侣,自然是不一样的。另外的问题在于,琳达、薇薇安、Julia肯定觉得自己比村里的其他姑娘更优秀,但在家乡的生活逻辑中,小城姑娘居家、体贴、孝顺、勤俭,说不定家底更加雄厚,比大城市回来的知识青年更符合理想伴侣的标准,更在家乡的婚恋市场受欢迎。

这种心理预期的跌落自然引发都市知识青年的心理刺痛感,他们一面以精神贵族的姿态把家乡长辈的告诫视为封建思想,另一面却不得不向传统的择偶标准低头。低头,或许是因为长辈的权威,或许也因为“看条件”、“看家境”的标准更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在微博、豆瓣等阵地嘲笑长辈和写下一出出“过年相亲奇遇记”——这就成了大众媒体中对于“逼婚”的集体狂欢式批判。

《春节自救指南》截图(来源:网易云音乐)

事实上,大都市知识青年的自我期许并不是只有在面对“过年N大问”时才显露尴尬,在他们看似光鲜实则窘迫的都市生活中,或许时时刻刻都在发出同样的自我拷问。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各种风险,家乡长辈正是对年轻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怀有担忧,才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而在长辈们的思路中,“婚姻”和“家庭”是一种规避风险、一劳永逸的方案,因此才有了各色各样的“逼婚”。

同样,当代儒家思想者面对现代社会的诸种问题时,也大都选择以“家庭”作为解决的入口。这一点似乎尤其对于女性适用,传统儒家的大同理念中正有所谓的“男有分,女有归”。蒋庆的“只有儒家才能安顿现代女性”论曾在2015年炒得沸沸扬扬,他将“做好女儿、好母亲、好妻子”的家庭义务视为中国女性的基本生命意义,也引发不限于女权主义者在内的广大女性的痛击。古代社会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锁链条,身、家、国、天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女性对于家庭的服务也就同时关联着更大的社会共同体。然而,对于当代社会的女性而言,家庭不仅不再是身心安顿之所,反而构成了对原本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的限制。甚至,在离婚率持续上升的今天,家庭本身早已风险重重。把他们强行拉回家庭的轨道,不仅无法解决已有的问题,反而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逼婚”难题?长辈们热衷“催婚”、“逼婚”,无非是要一个希望,在辞旧迎新的春节,这种对“新年新希望”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媒体不仅提供各种相关的批判策略,还教你如何“正面刚”、“互怼”,甚至开发出对付亲友的武打招式。在这些正面冲突之外,或许也存在着形成共识的可能。现代知识人习惯用各种性别的、阶层的分析方式来讨论婚姻,但归根到底,美满婚姻的必要条件是双方德性相配。

对长辈放一百遍《春节自救指南》、说上一千遍要自由和反逼婚,或许都不如分析一遍各位相亲对象的人品优缺点来得有效。年轻人并不是缺乏这种能力,而是不愿意就此和父母交流,却更愿意营造出某种“逼迫”和“被逼”的夸张叙事。热衷于在网络上吐槽相亲经历的被逼婚者,为何不选择以同样的耐心和口才去面对自己的父母?父母看到你出色的识人能力,就可以放下心来,也不会再执着于那些花心、吝啬、游手好闲的潜在结婚对象。

最后,面对父母热衷讨论“到了年龄就该结婚”的“传统”,年轻人可也以抬出更古老的传统:姻缘与命运。说到底,“逼婚”和“反逼婚”的双方之所以势同水火,都是因为对人生规划有着太过刻板的设计。父母想要孩子走他们眼中稳妥安全的道路,这是一种保守。而那些坚决拒绝父母建议的孩子们,难道不是在对另一种信条循规蹈矩,走向了另一种保守?人生的道路总有种种变数,放下刻板的理念,随势而动或许才能过得更好,正所谓“君子见机而作”。在此意义上,《春节自救指南》的结尾又真算得上高明:收起我们的分歧/团圆才是我们的话题/搓麻将到天明!麻将里没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要取得胜利只有依赖不断变化和重新组合。在“搓麻将到天明”里完成对长辈和年轻人的共同教育,或许也未可知?

春节焦虑综合症,有多少中国人正受困于此

谢谢邀请,在我看来,春节焦虑综合症会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身上,老人和孩子相对较轻、较少,重点突出在青壮年群体。

首先,说说未成年的孩子,他(她)们对春节充满了期许,盼着过年发压岁钱,想着外出游玩。但是,让一些小孩焦虑的是,现在校内校外的补习量太大,作业量太多,家长寄于的期望又高,压力感很强,心情难释怀。

其次,说说花甲白鬓的老人,他(她)们经历了人生无数的春秋,品尝了不同年度节日的酸甜苦辣,而今,时光渐逝,岁月催人老,身体体质一年弱过一年,最担心的就是节日里生病住院,不能开心的与家人相伴,最忧心的是子女不能陪伴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最后,说说具有活力的青壮年群体,他(她)们正经历着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的刚步入社会,有的新参加工作,有的创造了自己的事业,更多的干着稳定的工作,等等,但是他(她)们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很大,每到年未春节,受家人影响,有的要为爱情烦心,有的要为工作忧心,有的要为旅途往返愁心,有的要为收入支出焦心……可以说,这是一个最让人闷心焦虑的年龄阶段。

当然,还有一些因特殊状况,比如,身体残疾、精神问题、突发事故等,影响节日心情,导致焦虑的。在这里,只能默默祝愿,一起放飞心境,喜度春节。因为人生本就不易,心态决定一切!

中度抑郁,不被家人理解,但过年还要回家,我该怎么办

你好,听到你说的情况,感到你目前挺难的。

如果感到目前跟家人很难沟通,你可以选择先别沟通那些难以沟通的话题了,这个可能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就算要解决也需要时间,也比较困难,如果你现在感觉很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