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闪”,什么意思今年夏至在初还是在尾?朋友,你知道哪些有关″夏至″的农业彦
发布时间: 2023-07-17

“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闪”,什么意思今年夏至在初还是在尾

“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闪;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风;夏至五月后,馒头夹着肉”是什么意思,今年夏至是在五月初还是在五月尾?

夏至是我国最早测定的四大节气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春分、秋分和冬至。在这四大节气里,春分是庆祝春天的,秋分是庆祝丰收的,冬至是庆祝阳生的,都是在庆祝,只有夏至没有庆祝。

这是因为到了夏至,阳气到了极点,阴气就生了。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移到地球的最北端的北回归线上,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

古人讲究“物极必反”,夏至这天过后,北半球的白天就会越来越短,夜晚开始越来长。所以,古人把夏至这一天称为一阴来姤,意思是说,夏季阳到了极致,一阴生,和冬至的一阳生正好是相反的。

古人喜阳不喜阴,因为在古时候阳代表君子之道,阴代表小人之道。所以,到了冬至就会大肆庆祝,而到了夏至就不会庆祝了。

但对于我们种地的农民来说,不会像文人那样关心君子之道或小人之道什么的,而更关心夏至这天的天气情况对收成的影响。农谚有“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闪;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风;夏至五月后,馒头夹着肉”的说法,那么今年夏至是在五月中还是五月尾呢?

一、夏至五月端,年景恐有闪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出现在五月初的,那么这年庄稼可能会歉收,农民要白忙乎一年了。农谚“夏至五月初,粮食一把麸”,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都是在说,夏至出现在农历五月初的时候,年景可能会不太好。

当然,农谚都是有地域性的,而这句农谚正是北方地区的农谚,我们笼统地了解一下就行了。这些农谚拿到现在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准确了,但也是古人经过长期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它存在的道理的。

二、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风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在农历五月中旬交节,那么接下来的天气将会以多雨和多风的天气为主,说明雨季来了,到了汛期。

夏至节气正是北方夏玉米和南方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是需要雨水的,但是不需要长时间下雨和刮风,还需要阳光来促进生长。另外,下雨天气增多,也会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还是需要注意防范的。

夏至雨太多虽然不好,但是雨少了也不好,农谚有“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夏至这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就会很热。如果下雨,这雨水就是非常珍贵的,对庄稼生长有利,会获得丰收。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每个地区总结的不太一样,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三、夏至五月后,馒头夹着肉

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说,夏至在五月下旬交节,那么当年下半年就会五谷丰登,迎来大丰收,平时不舍得吃肉的人们,也能吃上肉夹馒头了。

每年的夏至是在公历6月20-22日之间交节,在公历上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农历上就不那么固定了,有的时候在五月端,有的时候在五月中,也有的时候在五月尾。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月的前十天,中间十天和后十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农历五月二十三交节了。按照古人的推断,今年下半年的年景不错,粮食会获得丰收。

今年北方一些地区好长时间没下雨了,出现干旱的情况,导致当地花生、玉米迟迟种不了,农民急得不得了!其中,苏北、鲁西南、豫东一带已达到气象特旱级别,而江苏除南部局部多雨外,其他地方均已进入干旱中,苏中北地区进入重旱级别,苏北进入特旱状态,这些地区是希望来一场大雨来缓解旱情的。

老话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按古人的经验,无论之前多干旱,到了五月十三这天一定会下雨,能够缓解旱情。今年,我们可以验证一下,看看古人的农谚还准不准了,看看五月十三前后下不下雨。

写到最后:

农谚是古人在长期劳作总结出来的,不仅有地域性,还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在这个地区来看有道理,拿到另一个地区可能就没什么道理了。所以,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了。这也恰恰反映出古代是缺乏科学的天气预报系统的,只能看上一辈人的总结来从事农业生产。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朋友,你知道哪些有关″夏至″的农业彦语

“夏至高山不种田“,夏至以后,高寒的山区旱地,播种庄稼就比较晚了,不能得到好的收成 。

只能种些生长期比较短的农作物,像红白萝卜、油菜之类的晚庄稼。

上联:夏风吹下雨啦喜迎夏至,下联怎么对

上联:夏风吹下雨啦喜迎夏至。

下联:秋雪落啾禽过恭送秋分。

& 霜花落拴绳吧恭候霜降。

(啁啾的禽类,拴着绳儿,一送一等候,表表心意。尽力一对,有请高手们继续。)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